转眼又到年底,今年楼市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苏州、南京在抢房,无锡、杭州跟涨,郑州、沈阳、重庆四处涌现地王,连沉寂已久的京沪,都出现了难得的成交热潮。
“小阳春”行情下,房贷利率4连降,热点城市限价盘“万人摇”是常事,房企融资规模重回千亿,地王又开始大量“批发”。
6月份,住建部挨个约谈房价过热城市,7月份,银保监会收紧房地产信托资金,10月份,央行推出LPR新机制,货币难以再轻易流入房地产。
统计局发布的70城房价指数显示,10月份,二手房降价的城市增加到了35个。时隔55个月来,70城市中再次出现二手房价下跌过半的情形。
到了11月份,时隔56个月,再次出现连续2个月超过30城房价下调的现象。
本以为今年楼市就此会宣告结束,到了12月份,宽松的信号又一个接一个。
前有成都、南京、佛山放松购房门槛,后有深圳取消“豪宅税”和公寓“只租不售”,随后广州南沙区、黄埔区相继出现松动。
没办法,楼市太重要了,重要到我们所有人都难以承受它持续走弱的风险。短短几个月的功夫,各个城市的那点小心思又按捺不住了。
这些城市的“底气”从何而来?前几个月,调控持续加码的“用意”又是什么?为什么今年的房地产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状态?
这几个字虽然简单,却代表了“进可攻,退可守”的精髓,话能分两头说,事可以两头做。房价过热的城市坚决压下去,库存压力大的城市,要想方设法的稳住房价。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上有“瓶颈”,下有“托底”。
中指研究院最近发了个报告,梳理了“因城施策”的时间轴。
当时房地产还没有从2014年的冷清气氛中醒过来,在2015年3月份的报告中,首次提及了“稳定住房消费,因地施策”的字样。
重点是“稳定住房消费”这几个字,那个时候房价增速转负,库存积压,土地流拍,开发商的日子很不好过。
没人买房,就意味着上下游的基建、原材料、施工、家具、家电、装修装饰都会受到拖累。
因此,在第一个阶段,从2015年3月到9月,央行累计降息3次,降低了75bp,全面降准2次,下调150bp。
在2015年买房,利率打折是常事,首付分期、零首付也屡见不鲜,我还记得很多小城市当时齐刷刷的发布买房补贴政策,只要农民进城买房,一平米补个几百块很正常。
一句话:这个时候的楼市,仿佛在求着购房者进场。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去库存”。
在2016-2017年,一二线热点城市不约而同收紧了政策,而三线以下城市,之前积压了大量卖不出去的房子,怎么能顺利消化掉,就成了楼市的重中之重。
棚改,适逢其时。
原本空无一人的售楼部,挤满了城乡结合部的拆迁土豪,再多的房子,再高的房价,在强大的购买力面前,也会变得不堪一击。
一线城市限贷没资格,就去二线城市,高铁、地铁、轻轨、国家中心城市,随便拿出来一个概念,都能变成房价上涨理由。
二线城市炒高了,就去三四线找“洼地”。
这个时期,对大部分中小城市来说,房价上涨不需要理由,如果有,那就是价格太低了,仅此而已。
从去年至今,“因城施策”被赋予了更多意义:把房价压住,哪怕用一切办法也要做到。
从房价来看,2018年只有2-5月份房价出现反弹,2019年也是一样,涨幅的持续时间、幅度越来越少。
调控次数连续两年创出历史新高,各个城市仿佛用政策发布的频率、密度来宣告一种态度。
但是,所谓“过犹不及”,很少有城市能承受房地产长期下行。
最近看到一份数据:今年7月到10月,北京二手住宅成交均价连续四个月出现下滑。这是2018年以来,北京二手房价经历的最长下滑周期。
从2017年至今,京沪的人口净流出已经持续数年了。
但是,房价跌的再凶,人口流出再多,龙头大都市是无所谓的,因为北京只有一个,上海也只有一个,无法复制。
这也是最近各地打小算盘的原因,说“扛不住”了有点夸张,但这些年来早已“食髓知味”,试探一下总可以吧?
2015年的第1阶段,是为了稳住房价不下跌。
2016-2017,“因城施策”开始进入“大城市收紧,小城市宽松”的分化。
2018-2019,是各城市做出“强压房价”的姿态,同时又有点心里面的“小九九”,不敢明说。
第4阶段,又会如何演绎?我觉得,有两种可能。
参考2018年底的菏泽,以及2019年中的开封。
敢吃第一个螃蟹的城市,毫无疑问需要莫大的勇气,去年菏泽第一个放开限售,市场目光迅速聚焦。
只不过,今年开封的运气不太好,取消限售后又撤销,好比前几天的张家港,也是一样的路数。
为啥今年这些城市犹豫不决?因为没有看到“前方开路”的城市。
但是,现在不用担心当“出头鸟”了,最近一大堆以“抢人”名义放松的城市,未来3个月,正是政策发布的绝佳时间,不用怕被市场盯上。
现在很多城市的问题,不是要把房价压下去,而是要把市场“托住”,这也当然也是“因城施策”。
2015年为啥反复的降息降准?为什么放开限购?
市场需要喘一口气,不能下行过快,眼瞅着不少小城市房子越来越难卖,土地拍不出好价格,大家都急得抓耳挠腮的。
现在也是一样,先用微弱的放松政策,缓和部分楼市下行的惯性,哪怕过几个月市场又变得不景气,至少不会硬着陆。
稳中有降是可以的,稳中微涨当然也行,唯独不能接受的,是“连续涨”和“持续跌”。
在这样的环境下,房价好比“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每个城市都会表现出谨小慎微的态度。
期待再来一波动辄20%以上的涨幅,不可能。希望一波跌到位,把投机客的首付给跌没了,也不现实。
一句话:明年的房子,没有差价了。
更重要的是,2020年开始,租赁房、老旧小区改造将会更大力度的推进,为楼市注入新的动力。
早在5年前,马云给阿里巴巴员工的一封内部信《未来的年轻人,要学会租房子》中,曾建议道,“十年以前我喜欢阿里巴巴所有的年轻人,最早的铁军没有多少人。我说买房子去,赶紧买房子”。 “但是,现在我鼓励大家不要买房子,要学会租房”。
2014年的时候,马云就开始建议大家租房住,彼时的预言,现在已经成为了现实。
今年8月份,集体土地入市获通过,扫清了法律障碍,这些土地不具备商品房属性,集体产权不会改变,以后会大规模的应用于保障房和租赁房。
9月份,9个省市出台住房租赁新规,或补贴,或规范房源,措施多样。
2020年,会有更多的城市加入到扩大租赁房的队伍中,租房生活,将不再是“纸上谈兵”。
李嘉诚也曾表达过两个观点:第一,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第二,房子的核心是地段。
现在的市场,恰恰就印证了这两点,比如那些连年房价高涨的三四线城市,已经到了“最后一个铜板”的时间,尤其是那些远郊的新城区、城乡结合部,远离核心城区的学区、医院、商业配套,这些房子,将成为2020年需要重点回避的类型。
《经济日报》在11月初的表态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政策定位,越是存在下行压力的时候,越应该保持定力。当然,房地产市场的平稳,不仅是不大涨,过快的下降也不是平稳。各地必要时进行政策微调,避免大起大落。”
在12月15日的表述是:发展保障性和租赁住房,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是房地产的重点和方向,也是“房住不炒”和防止楼市“大起大落”的题中之义。
两番话,其实就1个意思:底线划出来,每个城市,你们自己看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