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龙村隶属于昆明市盘龙区滇源街道办事处苏海村村委会,是一座藏在群山中的村落,整体依山而建,呈缓坡坐落在山腰上,往往在村子里就能看到远处的山峦。
化龙村位于白邑(昔称邵甸、今称滇源)坝子西北之上第一个村(昔称邵甸、甸头),从民国3年(1914)改为化龙村。这里历史悠久,重视文化,民风淳朴,历来人才辈出,水资源丰富,生活稳定,村民团结和睦,勤劳智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作出丰硕的物质文明和璀璨的历史文明,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说到化城村,和它曾是明末清初时期云南省内的小村庄。
走在村里,基本都是弯弯曲曲的小路,各家门头上精雕细刻的传统木雕就是在这番平淡中,使得化龙村更添了无与伦比的魅力。
当然啦,木作结构是也是很吸引眼球的,造型奇特而细腻,很具有时代的典型性,而且这样凝聚着时代变迁的痕迹与当地的生活已经完美关联在一块,成为村子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云南地区有许多这种形式的四合院住宅。三间四耳是最常见的宅制,既正房三间,左右各有两间耳房(厢房)。前面临街一面是倒座,中间为住宅大门。
四周房屋都是两层,天井围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墙,很少开窗,整个外观方方整整,如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为“一颗印”。
滇源街道办事处化龙村中这家“一颗印”建筑中至今还住着二户人家,在与主人盘谈中得知,1952年土地改革,没收、征收地主、富农房屋后,除留少部分为公房外,大多数分给贫、雇农。
标准的土木结构房屋称为"一颗印",为三间四耳一倒座,实际因经济情况有所增减,正房和耳房均为二层楼房,倒座多数为平房,少数为楼房,但空间极矮。正房较高,耳房矮一些,这样长辈居住的正房采光就比较好。
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 作为洗菜洗衣休闲的场所. 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从天井采光。
在旧时,昆明的城乡无论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百姓都喜爱建盖经济、实惠的“一颗印”式民居。“一颗印”民居建筑。
“一颗印”无论是在山区、平坝、城镇、村寨都宜修建。可单幢,也可联幢,可豪华,也能简朴,千百年来是滇池地区最普遍、最温馨的平民住宅,随着城市的改扩建,一颗印式的昆明古民居建筑,已经越来越少……
昆明市滇源街道办事处化龙村,作为一座颇有历史的村落,这里有着很多破旧的土坯房和砖房,它们静静屹立在那里没有一点声息,也从不被外人打扰却有着时空磨灭不了的痕迹。
行走在其中,一度被学者公认为是滇池流域,保存下来的城池格局相对完整的古村之一。
门头上精雕细刻的传统木雕,历史遗迹,更是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完美显现。
行走在昆明市滇源街道办事处化龙村中。
化龙村中古老的村落,古老的石磨诉说着岁月的痕迹。
化龙村中一户人家玉米丰收景象。
农户将剥好的玉米堆放在房顶上晾晒,农家院落配上房顶的玉米,一派乡间丰收景象。
古村落、古建筑,有种特殊的情怀,这些恒古的东西上总沉淀着一丝历史文化气息。
再过几年这些古老的村落将不复存在了。
在昆明大大小小许多古村落中,滇源街道办事处化龙村是其中的一处。
怎么样,这么古朴有内涵的村落是不是值得一去呢?
“随着近年来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昆明市滇源街道办事处化龙村几乎家家都盖上了新房子。
化龙村自然风貌,人文景观,乡土人情,民族文化和古朴的民风民俗,地方特色及风貌,都保存得非常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