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于1985年的“维达”,曾经只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小工厂,三十多年来,它仅靠1元/包的纸巾,扭亏为盈,年收入达149亿元。
它是怎么做到的?
维达品牌创始人李朝旺和你分享,维达如何用1块钱的生意,年赚149亿元?
1976年,18岁的李朝旺结束知青生活,回到城里,在一家造纸厂当工人。由于他为人勤奋聪明,不到27岁,便成为了造纸厂的厂长。
到了1985年,李朝旺已经把造纸厂做得红红火火,但对面有一家日用品厂,不仅工资发不出来,还欠了银行30多万债务。而工厂500多名员工中,有一大半都是残疾人,工厂倒闭,意味着他们可能失去生活来源。
于心不忍之下,李朝旺一咬牙接下了这家日用品厂,再连同其他两家小厂,合并成立了新会日用工业品厂,由他继续担任厂长。
30万的债务背在身上,如何还清债务,并按时发工资,成了李朝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直到有一天,李朝旺在香港见客户时,客户掏出的一包纸巾吸引了他的目光。
他试用后,发现很好用,看包装,发现上面印着“上海利民造纸厂”几个大字。
李朝旺心中大喜,觉得这个纸巾一定大有前途。回到工厂后,他让下属翻遍了所有的超市和小卖店,发现都没有这种纸巾卖,这让他心里更有底了。
于是,他立刻坐上去上海的火车,找到了这家造纸厂。但因为厂长出差未归,李朝旺只能在门口等待。
终于,李朝旺等回了厂长,而他这种坚持,也深深打动了对方。最后,厂长与李朝旺达成协议,由他们提供纸巾,李朝旺的工厂进行包装,做成小纸巾出售。
不到2年,李朝旺不仅还完了欠下的30万债务,还小赚了一笔。
虽然生意很红火,但李朝旺始终担心一件事:
现在的生意都靠别人提供纸巾,要是别人不提供了,生意岂不是就做不下去了?
所以,李朝旺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
一定要自己生产!
于是,李朝旺带上6位得力干将,报了培训班,系统学习生产、销售、设计等知识。
但当他们准备造纸时,一盆冷水迎头浇过来——造纸需要原纸,原纸从哪儿来?
当时原纸的生产商都在北方,且都是国营企业,根本不愁卖。
无奈之下,李朝旺只能跑到北方,想尽办法搭上关系,费劲力气,硬是拿回来10吨原纸。
1987年,李朝旺打造的第一款面巾纸“威牌”上市,售价一毛钱一包。
对于当时的市场来说,这个价格很难被消费者接受。眼看一大堆面巾纸堆在仓库,李朝旺急了,东奔西走之下,找到了五星级酒店,但五星级酒店也嫌贵。
情急之下,李朝旺脱口而出:
我在包装上给你们印logo!
免费的广告机会,谁也不想错过。就这样,李朝旺打响了第一枪,自家的面巾纸一炮而红。
1990年,李朝旺注册“维达”品牌。
随着生意的逐渐红火,李朝旺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没人愿意卖给他原纸了。
但这几年的发展,已经让李朝旺下定了决心。他认为,想要把生意长久地做下去,必须把造纸也掌握在自己手里。
1993年,李朝旺从日本引入一台能年产1万吨的造纸机,维达也因此成为国内第一家,采用100%进口原木浆生产生活用纸的厂家。
这一年,维达的年销售额就超过了1亿元,之后更是迅速发展,成为了国内纸巾行业的知名品牌。
维达逐渐被市场接受,但李朝旺并没有因此放松自己,而是继续想办法让维达保持竞争力:
1999年,李朝旺从美国引进价值千万的全自动设备;之后,又想办法成为了麦当劳的供货商。
2005年,维达进军香港市场,花600万元,重金邀请当时正火的沈殿霞做代言,当年业绩就翻了一番。
2007年,维达纸业在香港上市。
以上,就是维达用1块钱的生意,年赚149亿的真实案例。
在这个案例中,维达创始人李朝旺,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再小的生意,只要用心做,也能做好。
就像他说的那样:
能在一夜之间暴富的事情太少了。无论企业大小,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定位,能做大就做大,实在不行,做细做强也行。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