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操冠军到入狱罪犯:你的自我荒废,源于选择了“简单模式”

2019-12-26     璃语职美人


文|赵晓璃

一、

前段时间,一个久未露面的体操冠军因为偷窃再次入狱,引起众人一片唏嘘。

这位体操冠军,叫张尚武。

可以说,他的职业生涯用“高开低走”四个字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

他的生涯开局是非常漂亮的。

在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他一鸣惊人,获得两枚金牌,成为体操届的新星。

可后来在一次训练中,他因为伤痛告别了运动员生涯,回到了省队选择了退役。

这个时候的他面临一个选择。

一是他可以得到队里安排的工作,二是领取一笔退役津贴,放弃安排的工作,自谋生路。

这位曾经的冠军选择了后者。

一般来说,像这种天赋异禀、获得过冠军的运动员,凭借自己曾经的荣誉和比赛经验,在社会上找个工作应该不是难事。

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却选择了一条看似捷径的谋生之路——盗窃。

据说刚开始盗窃的时候,他把目标锁定在体校这样的地方,由于熟悉这样的环境,所以每次基本上都能得手。

在一次盗窃后,他被警察抓获。

警察很是不解,问他为什么不去找个工作?

  • 他的回答是,因为自己不好找工作,所以找不到好工作。

事实上,倒不是因为他真的不好找工作,只是,那种工资不高、来钱慢的工作,他看不上。

在判了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他依然没有出去找工作的意思,开始了街头卖艺的生涯,再后来干脆拿着写着自己名字的牌子,四处乞讨。

由于他如此高调地将自己的名字和冠军的身份亮出来四处乞讨,一时间引发了媒体关注,“冠军退役街头卖艺”成为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2011年,陈光标给他提供了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开出了1.1万元的工资,还额外补助8万元。

在那个时代,这个待遇可谓是非常丰厚了。

但是干了三个月,张尚武就离开了公司,原来,一是做好这份工作会面对很多压力,二是他对公司给他安排的培训内容(例如,考驾照)嗤之以鼻,于是,离开公司的他对陈光标不仅没有任何感激之情,反而在媒体上大骂陈光标。

离开陈光标后的他又重拾旧业,干起了偷窃的行当。

  • 此事一出,很多人议论纷纷,有的网友直接指出,不是没有机会,只是他不愿意适应这个社会,只愿意活在梦里不肯清醒。

也许,巅峰时期的伤痛对他上个不小的打击,但问题是,在那个选择的关口,他没有选择迎难而上,而是选择了看似最快捷的赚钱之路(偷窃),而一旦开启了这种“简单模式”,他的人生就再也无法接受需要艰苦付出才能获得回报的正常工作,满脑子想的都是不劳而获的爽感,直至亲手荒废了自己的天赋,让人惋惜。

如果切换到职场环境中,在我看来,孙尚武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是——

人生没有两头甜,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选择“简单模式”,很大程度上,这个人未来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二、

想要了解这一现象,就需要了解一个重要的概念,窄化效应。

所谓窄化,就是人们对事物的躯体感觉、认知、情感或思维意识向某一方面或某一方向高度集中,使其所及的范围越来越狭窄、越来越收缩、越来越局限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表现为对窄化对象的感受性增加、敏感度增强,等等。

像是孙尚武的例子属于比较极端的情况,事实上,在职场中,每个人多少都会受到“窄化效应”的影响,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无一例外地被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二次塑造”:你会发现职场中很多人从事某一行业时间久了,就会不知不觉地形成这一职业的特定思维和行为模式。

比如,做会计做久了的人,不知不觉就会变得墨守成规,难免有些刻板拘谨:对数字及合规异常敏感,对于不合规的东西零容忍,这种特征渐渐扩散到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显得这个人不好说话、教条刻板、精于算计等。

  • 而在我们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中,最让我们感到揪心的一类来访者,莫过于他们在职场开局的时候选择了“简单舒适”的一条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竞争力逐渐退化,一旦危机或变革到来,这些人才发觉,一旦离开了这份工作,自己似乎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了!

就像新闻报道中的孙尚武。

在很多人看来,孙尚武不是无路可走,如果他愿意,他是可以一开始就凭借自己曾经的荣誉或者比赛经验,接受队里安排的工作,去做个体育教练之类的完全没有问题;如果他放弃了这个选择,在领取了三万元退役津贴后,去学个手艺重新开始也没有问题;甚至再不济,只要不怕吃苦,哪怕做个小本买卖也可以......

——但凡他愿意付出肯吃苦,也不至于到今天盗窃入狱的地步!

所以,人可怕的不是一时的贫穷,而是骨子里贪图捷径的惰性,它像是驻扎在你灵魂深处的“贪吃蛇”一样,将你原有的斗志和勇气吞噬的一干二净,让你本有的危机感和警觉性日渐麻木,很容易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既不肯放下今天的好,又不愿脚踏实地从头开始,就这样悬在半空中,上不去也下不来,日复一日地荒废着、沉沦着......

三、

来访者张萍(化名)就是这类来访者的典型代表。

张萍原本的起点还是很不错的,重点大学本科毕业那会儿,她面临着一个选择:

一是通过校招,去一家外企上班;


刚开始待遇一般,但是这家外企的HR说,公司鼓励公平竞争,只要有实力表现好,未来是可以给到相应的晋升机会的;

二是通过父母关系,去到一家事业单位;


据说转正后的待遇非常优渥,一开始可能不是编制内的员工,但是按照父母的说法,先去那边做等于一条腿跨进去了,后面完全可以边做边考编制,一旦考上了编制,等于后半生无忧了啊。

在这样的岔路口,张萍做了一个让自己若干年后懊恼不已的决定,那就是,选择了看似容易的那条路,去到事业单位做了一名编外人员。

一开始,张萍还抱着考入编制的希望,做着日复一日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渐渐地,还没过两三年,这才发现,事实没有她想象的那么乐观。

  • 第一年,张萍考编失利(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然是自己最后一次考编机会);
  • 第二年,张萍听闻这家单位的员工编制满员了,不过坊间传闻过段时间还可能会松动,想着未来还可能考编,她怀着一丝希望继续在单位里做着琐碎而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
  • 第三年,没有动静;
  • 第四年,依然没有动静......

在大段大段看不到希望的日子里,张萍也动过无数次离职的念头,只是,每次一想到未来该往哪个方向去,好不容易升起的勇气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还记得前面说的“窄化”的概念吗?

拿阿萍所在的事业单位来说,已有的编制人员加编外人员,少说也有千人,每个岗位都进行了明细化分工,而据阿萍的反馈,光是她所在的窗口就有五名服务人员,每个服务人员就负责将客户信息录入单位的系统里,这种工作内容单一重复,几年下来,连工位都不曾发生改变。

“直到现在考编的希望基本破灭了,这才赫然发现,我这几年一点长进也没有,如果继续呆下去,感觉自己就快废了。”阿萍说。

是的,职业窄化会导致一个明显的结果,那就是可选择的工作范围也在不断窄化:有观点认为,当一个人的工作内容严重单一、工作时间延长,导致窄化到一定程度之后,从业者将丧失探索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改变现状的能力。

四、

通常说来,一个人的窄化大约会经历这四个阶段。

1、精力不断被消耗,疲惫不堪。

窄化效应的工作往往有这么一个特点,那就是工作量饱和、工作时间长,你每天回家深感疲惫,另外类似阿萍这样的工作,常常需要加班加点,关键问题在于工作内容没有任何变化,这才是最耗人的。

2、创新能力下降,每天上班如上坟。

由于阶段1导致的疲惫和精力匮乏,导致人的创新能力显著下降,同时由于反复重复单一枯燥的工作内容,难免产生厌倦情绪,上班也常常不用带脑,导致思辨能力下降,无法进行缜密思考,更懒得进行类似阅读这种精神类活动。

3、消极抵抗,不想动脑。

伴随着阶段2的深入,从业者会对工作渐渐产生一种烦躁且不满的情绪,到最后连一丝反抗和挣扎都懒得动,言下之意就是“随便你怎么整,只要能按时下班就可以”,逐渐陷入“上班等下班,下班等退休”的混吃等死状态。

这种人慢慢成为了传说中的“老油条”:只要不是特别严重的不公正待遇都可以忍,只要不危及到个人利益(例如工资、休息日等)都无所谓,工作人浮于事,能拖就拖。

4、丧失正常智力及辨别力。

随着阶段3的继续深化及发展,会产生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失智”。

表现在不论领导或者他人说什么,都是“充耳不闻”:不是不想听,而是感觉听不懂。

回到家打开新闻总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看着网上沸沸扬扬的“互联网”、“AI”等热词,觉得分外陌生,觉得自己正离这个时代越来越远。

长此以往,当事人往往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自己除了手头的工作,似乎也无法做其他别的工作了,并且这种感觉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真切,直到变成现实。

张萍的咨询告一段落了,如今正忙着寻求新的工作机会,但我知道,张萍的故事远没有结束。

不知道现实中还有多少和张萍一样正在走出或还未走出困境的人们!

  • 其实,有一个事实几乎已成定局,那就是,不论基于残酷的现实还是未来的趋势分析,人生没有两头甜,一开始贪图安稳后半生高枕无忧的职业生涯或渐渐成为历史,唯有面对激烈的竞争多方位历练自己的人才方能在这个动荡的职业环境中走的越来越稳。

而对于身处变革大潮的你我而言,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这种变化带来的撕裂感,虽然疼,但却无比真实,它时时刻刻提醒着你我——

我们还活着;

而活着,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被评为2018年度经管类十大好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xUZTW8BMH2_cNUguPl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