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的形成你了解吗?太震撼,真是我们蓝田儿女的醉人骄傲

2019-07-15   暖西安LIFE

白鹿塬是在中更新世时期河流冲击阶地的基础上,被风积黄土覆盖,又经过近代地质垂直断裂运动与河流切割后形成的阶梯状或台状黄土高原,广义上仍属渭河平原。它是西安市东郊的一种特色地貌,为了与河流冲击阶地相区别,习称“黄土台原”。白鹿原东起点与篑山相接,南依秦岭终南山,西到浐河,北临灞河。

原面的形成

白鹿塬的崛起与荆峪沟的出现,与浐灞两河息息相关。白鹿塬在即将形成时,由于白鹿塬上千万年降水径流在低洼处,汇流侵浊地面,并沿原坡侵浊流下,有的原坡地还出现大小不等的细沟壑,有些细沟壑在不断流水的侵浊下会逐渐向原面内部伸长加深,荆峪沟就是在坡面流水的侵浊下形成的大冲沟壑。 早期的荆峪沟又短又小,由于流水不断汇集,向幼小沟谷的下方和两侧侵蚀,同时沟头又向原内伸展侵蚀(称溯源侵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沟谷不断加深,变宽,伸长,终于形成了长达30公里,上游下切深度为80—100米,下游(沟口)逐渐增加深达210米的深大冲沟。原的中部,顺白鹿原走向发育“v”字深切沟谷——荆峪沟。沟底有多处水库和瀑布,最大落差约10米多。 荆峪沟原头在蓝田县县城以南8公里的将帅圪塔(荆山),源头一带地形开阔呈“u”形,有多股泉水露出,是荆水的发源地。沟内终年流水不断。上游两条支流汇合处叫“鹿走沟”,鹿走沟以下称荆峪沟。荆峪沟于红旗街办高桥村附近入浐河,成为浐河东岸最大的一条支流。

河川的形成

白鹿塬位于灞河,浐河之间与蓝田县焦岱镇之东的秦岭北麓篑山相接,西到灞桥区狄寨、红旗及席王和长安区魏寨、炮里及鸣犊。南面及西面毗邻浐河,北临灞河,居高临下是古城长安的东南屏障,因居灞水之上,故自汉代起又称灞上。白鹿塬历史上曾先后归属过芷阳、灞陵、南陵、灞城、白鹿、宁民、灞桥、长安、蓝田等县治。据《雍录》载:“白鹿塬者、南山之麓”,呈西北向倾斜,直达红旗、纺织城及席王。东西长30公里余,南北宽约10公里,原面标高600—776.5米。荆山最高处海拔1000米。东南高,西北低,东北端安村北高出灞河240—320米,西南端灞桥区内高出浐河150—200米。因原面与河谷高差悬殊,原坡陡峻,加之新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原边新、老崩滑坡甚发育,原坡为一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地带。因浐、灞河流水系的不断冲刷,形成了阶梯级河川,下部由第三系冰水堆积层组成,中部夹杂一层三趾马红土,上部覆盖厚100—150米的第四系黄土夹古土壤层。

地形地貌

编辑

白鹿原长25公里,宽6~9公里,面积263平方公里,是西安境内最大的黄土台塬。塬面自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680~780米,东北侧高出灞河240~320米,西南侧高出浐河150~200米,塬面高亢,与灞、浐河谷高差悬殊。塬内荆峪沟顺塬面倾斜方向发育切割,将塬面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左侧南塬又称炮里原,塬面平缓;右侧北塬又称狄寨原,起伏较大。 [2]

据《雍录》载:“白鹿原者,南山之麓”,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6~9公里,走向南东—西北分布,总面积273118.93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64%。原面完整,地表覆盖着一层褐色土,中部夹杂一层三趾马土,下层由棕红色沙质泥岩及白色砂岩沉积而成。 [3]

狄寨原

狄寨原,位于灞河、浐河之间,该原从蓝田县焦岱镇之东的秦岭

白鹿原冬季地貌景观 [4]

北麓呈北西向展布,直到区狄寨乡江尹村一带。长达27公里,宽6~9.5千米,原面标高600~776.5米,东南高,西北低,东北端高出灞河240~320米,区内在西南侧高出灞河150~200米。因原面与河谷高差悬殊,原坡陡峻,加之新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原边新、老崩塌,滑坡甚发育,为一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地带。下部由上第三系冰水堆积层组成,上部覆盖厚达100~150米的第四系黄土夹古土壤层。区狄寨乡全境位于该原的西北部,面积近70平方公里。原的近中部,顺原的走向发育——“V”字型深切沟谷——荆峪沟,切割深度在其上游达80~100米,在下游的车村西侧切割深达210米,沟底出现多级瀑布,最大落差约10米。 [5]

炮里原

炮里原位于长安区(原长安县)境东北。县境内长约14公里,宽2.2~4.8公里,最宽处在炮里后村、前村和杜家岭一线。原面平坦开阔,海拔670~681米,最高点在前村西北1公里处,原面高出荆峪沟及浐河川约200米。北面坡度在30°~45°之间,西南面坡度为18°~20°,师村、王乐村一段则为30°左右,因坡度大,上下原交通颇不方便。原周围由于流水侵蚀及黄土湿陷性而形成众多的切沟、冲沟和悬沟。最大冲沟是王沟,王沟下段两侧坡度都在30°~40°。地表上面为风积黄土,下部为冲积、洪积亚粘土、亚沙土沙砾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