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头道沟、二道沟,多数长春人都有所了解,但对三道沟,知道的人却并不多,尽管现在铁北上台子也有一个叫三道沟的地方,但此三道沟并非《长春县志》中所记载的三道沟。为何《长春县志》中记载的三道沟几乎无人知晓呢?
如头道沟、二道沟这样让长春人耳熟能详的地名一样,三道沟在《长春县志》上是有记载的。长春《县志》上说“三道沟,源出白龙驹山东北,原为滥觞细流,经袁家店、范家店、兴隆堡、火烧李至车家窝堡汇纳各沟渠之水,水势始大,东北流至苏家营子、崔家营子、赵家营子、四间房、蔡家窝堡、赵家窝堡、两甲窝堡至小城子南入伊通河长约六七十里”。
这里说的河流源头白龙驹山在老宽城子之南,距长春厅治所不远,注入伊通河的河口所在小城子,在老宽城子之北,伊通河中东铁路桥附近,其流经路线绕长春旧城几乎半周,可以说,它是位于老长春城附近的伊通河的一支较大支流。这样一条与老长春城关系密切的河流,除《长春县志》的记载外,很少见其他史料有记载,而其经过的村屯,对其也都有各自的叫法,因此,三道沟的名称并不为广大村民所熟知。县志中所说的白龙驹山在现在的富锋街道,此前的大屯。河流上游所经自然屯,随着一汽厂区的修建,大部分已消失,唯有车家窝堡往下尚存,河流也因一汽厂区的形成而不复存在。如今,河流尚存部分大致沿现在的北四环路流过,到小城子注入伊通河。
铁北上台子的三道沟 是个自然屯
今天的长春人了解的三道沟,并不是河流,而是自然屯。这在一些旅游地图上也有标注,三道沟位于宽城区北亚泰大街以东,北环城路以南,与上台子、下台子两个自然屯同属宽城区兴业街道上台子行政村,现在早已城市化了。几十年前,从三道沟屯北面的台地往下看,三道沟确实像在一个山沟里。从地名三道沟来看,它应该是一个水名,就像头道沟、二道沟一样,先是水名,而后成为了地名,地名因水名而得。
据宽城区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宽城史话(二)》记载:“三道沟,河水发源于日西二五电台(解放后改为五二三电台)一带,途经哈尔滨至大连铁路涵洞,直入团山堡,流入伊通河”。对照今天的位置,三道沟的发源地位于今宽城区中心公园,沿庆丰路北侧流入伊通河。20世纪初,随着大铁北改造,三道沟区域建成了宽城区中心公园和紫金豪庭、上台花园等住宅小区及一些企事业单位,如今,很难再找到三道沟的痕迹了。
县志中记载的三道沟
如今叫“四间河”
县志中记载的三道沟,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长春市志·自然地理志》中名为“四间河”,不同的是,“四间河”并不完全是县志中的三道沟,原三道沟在四间水库以上部分被其一条较大支流取代,即源头不再是“白龙驹山”,而是长春公园南部,一个曾经叫“东水平沟”的地方。从四间水库至河口位置没有变,仍与三道沟相同。河流长度17.1公里,比《长春县志》说的“六七十里”少许多。水从正南经长春公园、天嘉公园、珍珠溪公园、杨家公园、新月公园、新月水库,再从四间水库向东北经小城子水库注入伊通河。
《长春县志》拖延出版
导致三道沟无人知晓
目前我们见到的《长春县志》是长春县第三次修志完成的,起始于1927年,至1931年完稿。在编纂过程中,除要求各界提供资料外,还委派调查员征集资料和实地考察。对于三道沟,当时可能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也可能有名字但名字很多不统一,于是由编纂者接续头道沟、二道沟之后命名的。县志在5月完稿后,送上级审阅,审阅返回已到七八月,还没等刊印,九一八事件爆发,县志出版已不可能。
日伪政权成立后,为标榜其合法性,几经筹措,于1941年将1931年的《长春县志》书稿刊印,但只印100套,且属非卖品,只发给各伪机关。当然,对县志中于日本不利之处进行了删改。由于此县志印量少,发放范围有限,看到此书之人,特别是广大民众少之又少,因此县志中记述的三道沟依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直至2002年,经于泾先生校注的《长春县志》由长春出版社出版,人们才知道后来的四间河当时曾被命名为三道沟,但时过境迁,三道沟早已有了新名称。
至于铁北上台子的三道沟,实为民间叫法,估计名称比《长春县志》要久,名称也是接续头道沟、二道沟之后,但此沟过小,与县志中的三道沟实无可比性,没有入志也是当然的。
这个三道沟往北,曾经还有四道沟和五道沟的地名,知道的人并不多。四道沟在小南街欧亚超市处,五道沟在小南街的环城路桥处,与三道沟一样,因为太小,被县志编纂者忽略。随着小南街企事业单位增多且成为新的地名,那些叫沟的地名逐渐淡出人们的记
信息来源:长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