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缺位,多见于单亲家庭,但是更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在完整的家庭中,爸爸在养育上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时间和用心程度的不足。
这样的父亲,就像是站在观众席上的隐形家长,不知不觉中,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
早上,孩子一睁眼,还没有完全清醒,就迷迷糊糊地走到爸妈房间,摇着爸爸说:“爸爸,今天能带我去国家森林公园吗?”
爸爸想了想说:“不行,今天爸爸有事,改天吧。”
孩子顿时清醒,不高兴地说:“今天是周末都不能去,哪天才能去?都说好几次了,你什么时候才能说到做到呀!”
虽然爸爸给孩子解释了很多,因为爸爸要工作,有应酬,所以只能不断地改期。
但是对孩子来说,希望爸爸陪伴的期待,从越来越强烈,渐渐变成了越来越失望,最后可能都不抱希望了。
孩子不抱希望,并不代表孩子不希望爸爸的爱。而是爸爸的食言和长期的缺席,孩子只能被迫习惯爸爸“缺席”的生活,但他们内心还是渴望父爱。
有一个好朋友的孩子,因为父亲的公司在外地,一个月只能回家一两次,而且待在家里的时间也就是短暂的一两天。
很多次家庭聚会,都是妈妈带着孩子来的,这孩子每次看到其他小朋友找爸爸,都既羡慕又失落,总是一副郁郁寡欢的样子。听他妈妈说,每次爸爸回来孩子都腻在爸爸身边,每次要离开,孩子都哭着不想让爸爸走。
一是因为一些父亲都认为物质的满足可以替代父爱。
这类父亲以为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只要你想要,我就花钱满足。外在的无条件满足,情感和心灵上陪伴的缺失,导致孩子过度依赖外界的满足,来获取“被关注”的感受,“富二代”和“官二代”炫富等。等到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时,想挽回却已经来不及。“富二代”和“官二代”违法犯罪事件同样也是父亲对子女教育不当产生的后果。
二是以为教育机构、其他亲属的照顾可以替代父爱。
很多父亲会认为,我只要提供良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他们交给相应的职业的人员或机构就可以,往往忽略了孩子心理和人格成长上的需要。
有一次在孩子游泳课上,泳池里看到一位教练大庭广众之下对一个十多岁的男孩随便怒斥,男孩对教练唯唯诺诺,看起来很可怜。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孩子的家长在哪里,为什么会让孩子随便给人“欺负”?这个十多岁的男孩子为什么这么胆怯退缩?
下课的时候,我看到了来接孩子的爸爸。让人惊讶的是,这位爸爸很高大威猛,看起来像个大老板。这回是教练在他面前恭恭敬敬,和这位爸爸不在时完全两样。
我在旁边听见教练向父亲“认真”的介绍孩子的进展和不足,要加强练习的地方,然后还补上一句:“您得多提醒,这孩子有时候不听我的”。只听这位爸爸在没有向孩子了解任何情况的时候说:“听你的,按照你的思路教,我就不信教不好他。”孩子坐在一旁一脸麻木,没有抗议也没有争辩。
我想他已经“习惯”了爸爸对自己的严厉和心理需要上的忽视,知道反抗了也没有用,他只要“学好”这个结果,其他不重要。
三是认为教育孩子这件事价值感不高,不感兴趣。
“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已经内化在很多父亲的内心深处,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教育孩子就应该是妈妈的事情,自己身为男人,就应该把兴趣点放在事业和赚钱上。换言之,他们认为不值得花费时间在陪伴孩子这件事上,因为教育孩子这件事相比于事业,更没有价值。
在《幸福定格》这个纪录片中,一位丈夫因为孩子出生经常晚回家,甚至为了不让孩子吵自己,开始酗酒。当妻子追问为什么会这样,丈夫回答是因为自己对养育孩子不感兴趣,孩子影响了自己休息。
很巧的是,我们那天有个家庭聚会。有一个爸爸特别有爱心,对孩子照顾很周到。其他家庭的妈妈们看到后纷纷开始批评自己的老公。
其中的一位爸爸辩解道:“我不知道你们(其他爸爸)怎么想的,我主要是因为对带孩子不感兴趣。我想不起来要去为孩子做什么。”
紧接着一位妈妈开玩笑地回应:“在坐的哪位妈妈对一天24小时带孩子感兴趣吗?”
大家哈哈一笑就过去了。
但是,这样的观念在爸爸参与养育这事儿上非常重要。它会影响爸爸们对待孩子的言行举止,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辈子。
一、父亲对孩子性别认同的影响
性别角色的形成是指儿童形成与自己生理特征一致、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
性别角色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性别的认知与评价,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是人格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心理学家孔德里发现,父亲对儿童性别行为的表现有比母亲更强烈的期待,这种期待会阻止儿童不合适的性别举动发生,从而使他们形成受社会接受和称赞的性别认同。
有一次孩子和同学们参加一次越野挑战赛。孩子们在前面比赛,很多家长为了跟上拍照,也在外围争先恐后地跑。
其中一个男同学的父亲架着单反拍照的时候,不小心掉进壕沟里,还把手划破皮了。这位爸爸爬起来继续追,虽然一身下半身都是泥,手划破了,但是没有觉得任何尴尬或退缩。
到了终点的时候,孩子看到爸爸的样子很惊讶,听着爸爸轻描淡写地说为了给他抓拍精彩的瞬间才这样,孩子睡起拇指冲爸爸说:“谢谢爸爸,你很Man!”
而这个男孩子,也像爸爸一样,是一个非常自信,很阳刚的孩子。
二、父亲对孩子人格品质的影响
父亲作为男性,和妈妈共同参与养育,才能帮助孩子形成完整的个性品质。
妈妈情感更细腻,注重小节,侧重在情感上的引导,而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会在大方向上,尤其在道德水平,性格形成等方面更有影响力。
比如父亲在与孩子的接触中,自然会以他们固有的男性特征,如尊重、豁达、独立、坚强、果断、有远见等影响孩子。
曾经看过《爸爸去哪儿》里面的一个片段:有一次,一向对孩子温和的张亮,在天天把沙子撒到石头眼睛里,张亮知道后严厉批评,告诉孩子这样一点都不友善,以后不允许这样。这样的人际之间互相尊重的原则,通过爸爸向孩子传递,会非常有力。
而郭涛以一个硬朗的父亲形象与石头相处,要求孩子作为男孩子要有担当。有一次,石头因为手指头受伤,总是伸出来给父亲看,希望得到安慰,但是爸爸说:“你这样不像个大老爷们,手伤这么一点,咩咩咩……”
如果没有和孩子的相处,父亲也很难通过点点小事,向孩子传导父亲这个角色的影响力。
三、父亲对孩子未来的婚姻和家庭的影响
有一次在路上听一个大概4、5岁女孩和大人的对话。
大人说:“你长大之后想干什么?”
孩子说:“我不想像妈妈那样,因为她的工作就是带孩子,我不想只做这件事。嗯,我也不想像爸爸那样,因为他每天早上出去,晚上回来,不和我们在一起玩。”
都说女儿是爸爸的“前世情人”,而心理学中也认为,爸爸会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择偶观。
如果女儿认同爸爸,很可能找一个和爸爸类似的在家庭婚姻中忙于外部事物,而在家庭参与中缺失的“隐形人”。
对于男孩,父亲的作用一样重要。
不论孩子是否认同自己的父亲,经过几十年的耳濡目染,男孩很可能成为爸爸那样的“丈夫”和“爸爸”。
心理学认为,放任、专制或忽视型的父亲,都是不当的父亲角色,而民主权威型的父亲角色,是对孩子发展最有益的。
放到现实生活中,其实并不需要爸爸太多时间,只要用心做好以下几点,父亲的职责就能很好地履行。
生活中,相较于妈妈,孩子们更喜欢找爸爸“玩”。爸爸们应该发挥自己男性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和孩子一起编游戏、玩游戏。
有的爸爸会觉得孩子的游戏没意思,在游戏场景中常常“人在心不在”,时不时看看手机,回个信息。孩子们其实感受得很清楚。在我的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她就会把手机从“心不在焉”的爸爸手里夺走,然后拉着他坐在地上,陪自己玩积木。
随着孩子长大,孩子可能不再会那样要求你的陪伴,但是你如果真的用心陪伴了,孩子会从中收获很多。
前两天,孩子参加了一个“造船”的夏令营。
结营的时候,老师邀请家长参加。有的父亲参加了,但是匆匆带着孩子回家了。我的孩子和她的好朋友,希望她的爸爸在结营后能留下来,和自己一起开着自己造的船去“大海里探险”。这位从单位赶来的,身穿西服皮鞋的爸爸没有任何犹豫,爽快地答应参加这个游戏。
我看到孩子们和这位爸爸驾驭着大船,行驶在自己编织的故事里。一会儿,只听见孩子说:“快,大风暴来了。赶快收帆。”于是两个孩子指挥着爸爸继续驾驶,她们俩迅速的来到桅杆下面收帆。在收的过程中,她们总是打不上结。爸爸一边假装很紧张的说:“快,暴风雨就要来临,你们来驾驶船,我来打结。我会打‘水手结’。”孩子们在好奇和兴奋中,了解了什么是“水手结”。虽然最后爸爸没有打好水手结,但是他们想了一个更简单的打结办法,孩子们很有成就感。
在整个游戏中,爸爸一会儿被指示观察敌情,一会儿被安排到停靠的岛上摘果实,一会儿被要求做饭;爸爸大汗淋漓,但乐在其中。他不仅跟随孩子,还带领着孩子们思考,如果没有水了怎么办?如果传停靠在一个岛上走不了了怎么办……
这样的玩耍,不仅让孩子们大开脑洞,锻炼想象力和表达力,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和母女相处不一样的亲子关系。
参与孩子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爸爸们平时工作忙,要求他们像妈妈一样多的陪伴时间往往很难。但是,在孩子们人生重要的时刻,最好不要缺席。比如孩子的生日会、家长会、演出、比赛等。重要场合父亲的出现和参与,不仅体现了父亲对孩子的关爱,更能让孩子自信、有安全感。
我有个朋友,他的工作地点在海外,常常一出差就是两三个月。在出差的时间,遇到孩子的重要日子,他一定会以特有的方式来表达。
有一次孩子班级有一个“爸爸参与”活动,邀请爸爸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幼儿园陪伴孩子一会儿。
这位爸爸喜欢音乐,擅长弹奏吉他。他为了孩子的活动,专门为孩子班级创作了一首歌曲,自己编曲,自己填词。由于不能来现场表演,他把自弹自唱的内容录下来,发到孩子班里播放给大家看。
这种特别的陪伴形式,足以体现出爸爸的用心。而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活动爸爸所做的一切,她也会充满自豪感。而父亲对家庭和孩子用心的态度,和多才多艺的生活方式,也会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人生。
与孩子尊重平等地交流
很多家庭中,孩子和妈妈交流得更多,父亲在孩子的眼里是严肃的,高高在上,喜欢下命令的形象。
与孩子沟通是门技术活儿。首先需要有和孩子平等尊重的观念,而不是只会简单的“命令”。
不沟通,或者命令式的沟通,很难得到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也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相反,爸爸更应该像朋友一样和自己的孩子相处,探讨、沟通问题,这样孩子不仅能学到平等尊重的沟通方式,也会对爸爸有更多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会大大的增进亲子感情。
曾经听过一个Ted关于时间管理的演讲,大致意思是说,再忙的人,都能抽出时间做你想做的事情,关键是这件事是你重视的。
爸爸们不要再以没有时间为理由,缺席孩子的成长,因为这只是你不重视的借口。
当你真的投入到孩子的人生中,陪伴和引导,孩子的人生将不一样。
-End-
“有料家庭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服务,欢迎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