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从建筑构造审美角度来说,位于中山东一路16号的现用于中国招商银行的办公楼,这栋老楼相比于外滩建筑群的其他大楼来说,是最不好看的。可能因为混合了多种风格的缘故,没有产生一种和谐美,反而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
但是无论如何,存在即合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这栋大楼一些小故事。位于中山东一路16号大楼,原是一家日商“台湾银行”。我国台湾于1895年被日本侵占后,日本立即在台湾开设了多家银行,其中以“台湾”两字命名的银行为最大银行之一。
这栋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建于1926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原为三层(建国后加建一层)。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90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833平方米。造型为简化的希腊神庙建筑式样。
东,南立面饰复合柱式,2,3层上部饰简洁的线脚。其造型可以说是多种建筑风格的集合体,整体上采用简化的希腊神庙建筑样式。有些部分采取日本近代西洋建筑风格。尤其在4根立柱在古希腊柱式的基础上有所改良,做了有点夸张的处理,3、4层的式样也比较特殊,在外滩建筑群中显得非常突兀。
这栋大楼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槽点,就是多种建筑风格集于一身,楼高4层。面向黄浦江的主立面设有4根粗大而变形的复合式巨柱贯通一、二层,使原本不大的建筑显得庄重挺拔。三、四层的层高明显小于一、二层,采用平拱窗框,外墙面饰花岗石。
有人评论其为不伦不类的原因之一就是整体看上去是西方古代建筑形式,但是比例和尺度、均衡性上均达不到建筑审美比例法则,也不符合西方的古典建筑艺术形式。
柱式和轴线处理上也比较粗糙。最大的问题是建筑主立面上的顶部,在正面四根柱子上加了梁,上面还有一层,这层的上面又加了水平檐部;然后再加一层,这一层上面又加一个好像是古典山花那样的山墙顶,显得重复、杂乱、没有章法。可是,这是一座历史性的建筑,记载着那段令人辛酸的中国近代史,所以具有保留的价值。
虽然大楼外部建筑槽点较多,但一点都不妨碍他内部的精致装潢。1945年日本投降后,台湾银行撤离,这幢大楼被政府接管后,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在这里开业。这样,旧中国被称为“五大银行”的中央,中国,交通,工商四家总行和中国银行的最主要的分行就都聚集在外滩。 1949 年解放后作为旧中国官僚资本的金融机构被人民政府接管、清理结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农业银行,这幢楼调拨给上海市土产品进出口公司使用,后又迁入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底楼大厅内设工艺品陈列室。1998年,该建筑产权置换给招商银行总行,经装修后,作为招商银行上海分行的营业场所和办公使用。
这栋建筑在离和平饭店不远处,如果从和平饭定点南京东路过来,拐个弯很快就可以看到了,看看还是可以的。但是专门去参观这栋大楼的话,除非是时间比较充裕,否则看个人喜好了,不过呢,作为外滩建筑博览群其中的一分子,如果不知道它的那段历史,总感觉缺了点什么。知道了之后,再去看,参观时的思维层面更为丰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