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村落改造典范——未来的乡村社区

2020-01-15   搜建筑



成都·小石村文化大院及小石村整体规划

时地建筑工作室

2017年,应村书记的邀请,我们对四川省彭州市小石村进行了整体规划和一系列的建筑设计。与的其他地震后重建的村落一样,小石村也面临着身份重塑的困境,即单调的居民楼,沿街的砖混建筑和空心化的农村社区。

四川的偏阴气候,年降雨量充沛,这使当地居民喜欢在阴凉开阔的地方进行户外活动。为了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传统的当地建筑通常设有坡屋顶和开敞的檐廊,也形成了“共同生活”的场所基础。

而现代的快速建筑代替了传统空间形式的同时,也破坏了由传统空间而形成的生活习惯,却并未回答:未来的社区应该具有怎样的空间品质?应该如何构建一种共同生活的空间协议?

我们最本能的想法是从空间层面进行软性的公共治理:建造一个容纳所有活动的瓦屋顶,这将吸引人们外出互动,将诗性的传统与互联的未来社区联系起来。“同在屋檐下”的新身份随后也被营造出来,并将逐渐孵化出一个未来的乡村社区模型。

小石村文化大院项目是我们的第一个建筑实验。其位于小石村的中心地带,包含多个公共项目:日托中心,乡村诊所,夜校,健身房,“忠孝”文化展厅等,这正是一个可以塑造理想的公共空间模式的开端。

我们文化大院的特色设计是一个占满用地范围的四坡瓦屋顶,并统领结构,材料,细节和功能的发展。

为了回应首层中四个分开的辅助空间,我们在屋顶的四坡分别打开四处天井,以提供流畅的出入方式。这些天井里种着高大而茂密的竹子,为首层主要空间和二层各房间提供景观。

我们采用混凝土梁挑钢梁的形式来实现屋檐处长8米的悬挑。使用处理过的竹子吊顶,以营造温暖的尺度和微妙的光线折射。

同时,外墙采用了黑石子水刷石的处理,地面则用素混凝土打磨,目的是将光线控制在一个明净柔和的状态,使屋顶的尺度与人的关系更加明确。

墙面水磨石的尺度和分格表明了竹节的纹样,与屋顶和天井景观构成了自然、人工、抽象,三种竹意向的对话。

2018年社区文化大院建成后,我们对“同在屋檐下”的公共空间模式持续观察了一年,这里通常是当地活动的首选,并逐渐成为小石村的标志性建筑。

在我们对乡村社区的未来规划中,将以此为中心引发一系列互联互通的、结合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屋顶空间,最终形成我们理想的乡村社区空间模型。


小时村平面规划总图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东西立面


南北立面


剖面图


大样图


建筑师:时地建筑工作室 (Studio Dali Architects)

地点:中国 成都

主持建筑师:李烨

设计团队:张苗、王智、岳野、曾宪明、何茜(实习)

面积:650.0平方米

年份:2018

摄影:何炼



每天都有精彩内容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