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特辑”“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应该继续努力”

2019-10-02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编者按: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共和国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离不开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他们象征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他们用自己坚挺的脊梁,给了整个民族以力量!

近日,《民生周刊》新媒体事业部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特别策划——致敬大国脊梁。

“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几个助手就坐在像瀑布一样的稻穗下面乘凉。

一位矍铄的老人像稚童一样念叨着自己的“禾下梦”。

他,就是我国著名水稻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技术中心主任袁隆平

本期国庆特辑“共和国最亮的星”系列,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一个关系着13亿中国人吃饭的问题

由一个意念而开始

1949年8月,

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

他决定离开南京,

励志回重庆去读农学院。

1953年8月,

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的袁隆平

服从全国统一分配,

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

同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

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从1953年到1966年,

袁隆平在农校一边教课,

一边做育种研究,

每年都去农田选种。

直到1962年,

袁隆平在一块田里发现了

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大,

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

作为有心人的他,

没有放过这株稻。

第二年

袁隆平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

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

不料大失所望,

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

穗子大小不一。

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

袁隆平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

他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

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

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

亩产能达到1200斤,

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

他突发灵感:

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

从此袁隆平决定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攻坚克难

踏上水稻杂交育种的漫漫征程

以梦为马,以志为友。

年轻的袁隆平开始了

水稻杂交育种的漫漫征程。

横亘在袁隆平和他的团队

面前的一道大山,

是雄性不育系的种子难以找到。

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

天然雄性不育株,

他和新婚妻子一起,

在1964年到1965年

连续两年的酷暑季节

顶着烈日大海捞针般地寻觅在

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里,

在前后共检查了

4个常规水稻品种的14000多个稻穗后,

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身体的劳累还在其次,

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反对,

使袁隆平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当时学术界认为,

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

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

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

所有的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平执着的梦想。

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

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

苦心人,天不负。

1970年11月的一天

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

在海南南红农场的沼泽里

发现了由一粒种子发育而成的

3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

经袁隆平确定,

这是1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

这让他们兴奋不已。

以这1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为突破口,

袁隆平和他的团队

先后攻克了提高

雄性不育率关、

“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

杂交优势关、

繁殖制种关等五道难关。

1976年,

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推广面积208万亩,

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

陪着他,叫声袁先生,

就是一辈子。

这位德高望重,

对中国粮食生产做出功勋的老科学家,

除了他的水稻,

人们鲜少知道他的家庭故事。

他的老伴叫邓哲,

他们不仅是夫妻,

更是工作搭档。

在大众眼中,

袁老是个很伟大的人,

高度难以企及,

但是在邓哲看来,

老伴儿是个有趣的小老头,

细致浪漫,多才多艺,爱打球,

善游泳,爱唱歌,会拉小提琴,

英语俄语顶呱呱,

而且,写起情诗来,也是一把好手。

1966年,

《科学通报》发表了

关于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的相关成果后,

引起了国家领导的重视。

正当袁隆平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时,

文革开始了。

一天,

他忧心忡忡地说:

“邓哲,你最好有个思想准备,

明天我可能要上台挨批斗,

回来就要进‘牛棚’了。”

在此之前,

袁隆平想了很多,

他怕妻儿跟他受苦,

也想起了反右中被迫分手的恋人。

可邓哲只回了他一句:

“大不了跟你一起种田当农民,

你照样可以搞你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含泪抱紧妻子和孩子,

这句话成了他一生最大的安慰之一。

60年代末,

袁隆平被调到省农科院,

邓哲带着孩子留在黔阳,

之后的20多年里,

邓哲用弱肩承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3个儿子,两边的老人,都靠邓哲照顾。

1974年冬天,

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患胃癌住院。

收到病危电报时,

袁隆平正在海南进行育种试验,

抽不出身来。

邓哲便日夜兼程从安江赶到重庆看望老人。

1975年1月3日,

袁父去世,

按照老人遗愿,

邓哲隐瞒了噩耗,

代替袁隆平为父送终。

邓哲的心愿只有一个:

陪着他,叫声袁先生,就是一辈子。

另一个梦想: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


1979年,

农业部向美国西方石油公司

赠送了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

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

比当地良种增产33%以上。


接下来,

中美间的杂交水稻技术合作持续至今。


曾经5次应邀赴美国传授技术的

袁隆平还记得,

由于杂交水稻在美国增产明显,

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曾在1981年专程来中国

拍摄了一部纪录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里

——中国杂交水稻的故事》,

除了在美国放映,

日本电视台也在全国范围内播放,

引起了轰动。


40年来,

杂交水稻技术的传授范围不断扩展。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隆平高科共为亚非拉

约80个发展中家培育了一万余名技术人员,

杂交水稻技术在许多国家“生根开花”。



“如今,

杂交水稻在国外种植面积达700万公顷,

种植面积最大的印度有350多万公顷。”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

袁隆平说,

“现在全世界有22亿多亩水稻,

如果其中有一半种上了杂交稻,

那么增产粮食每顷按最低两吨计算,

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

我们要让最好的杂交水稻品种走出去,

争取尽快提高到800万公顷。


“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应该继续努力”

2019年9月7日,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已迎来他90岁公历生日。

29日(昨天)下午3时,

刚刚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

来到中国工程院参加座谈会,

当记者问起他的感受时,

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表示:

这次获授勋章,

对自己既是鼓励,

更是鞭策和激励,

“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应该继续努力,

继续攀高峰。

我现在是‘90后’,

身体还算好,

脑瓜子还不糊涂,

要在百岁之前努力完成

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20吨的目标。”

9月29日,袁隆平院士接受记者采访。当天下午,获颁授“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院士出现在中国工程院举办的座谈会上,引发媒体热烈追捧。

每一次挑战,

都是对初心的坚守。

每一次攀登,

都是对意志的考验。

多年坚持下田的袁隆平,

早早披上了“下田黑”,

那是紫外线照射后的“作品”。

有人感叹:袁隆平长得比农民还农民。

只要健康允许或者不出差,

下田是袁隆平必做的功课。

“关在屋子里手脚发痒,

下田搞试验才有乐趣。”

连他考察研究生科研素质的标准,

也是能够顶着太阳、趟着泥水、下田实干。

“来之前,我去跟我的超级稻告了个别。

回去第一件事,还是要下田看看。

致敬!

共和国最亮的星!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事业部

责任编辑:王迪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SS-j20BMH2_cNUgmJl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