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佳:向海而生,给世界不一样的“佳音”|奥运·人生

2020-05-16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原标题:徐莉佳:向海而生,给世界不一样的“佳音”|奥运·人生

奥运赛场曾留下他们的高光时刻,退役之后他们踏上新的征程。赛场如人生,浓缩喜怒哀乐;人生似赛场,总有挑战在前。人民日报近期推出“奥运·人生”栏目,讲述奥运选手退役转型后的经历与感受,和读者分享体育精神在他们生活中的延伸。

徐莉佳:1987年8月出生于上海,10岁开始练习帆船,2006年获得激光雷迪尔级帆船世锦赛冠军,2008年获得北京奥运会帆船激光雷迪尔级季军,2012年勇夺伦敦奥运会帆船激光雷迪尔级冠军,这是中国乃至亚洲帆船史上首枚奥运金牌。

身在英国南部小城韦茅斯,清新的海风吹拂着脸庞。8年前,徐莉佳正是在这里驾风驭浪,从欧美人垄断的帆船项目“抢”到第一枚奥运金牌。而今,淡出赛场的她与当帆船教练的丈夫居住于此,凭海临风,与帆为伴。

不曾想,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平静。“所有帆船俱乐部都关闭了,至少几个月后才能重见白帆点点的风景。”被迫“家里蹲”的徐莉佳,却没有让生活搁浅,拍摄微健身视频、运营自媒体、在线与全球运动员交流……她忙碌得甚至感觉时间不够用。

为奥运而战的那些日子,挫折与磨难如影随形,徐莉佳以乐观和倔强,航向波澜万丈。当生命转换成另一个角色,她依然用“在海上”的态度看待世界,“不管什么挑战,那就痛快来吧!”

用自己小小的影响力,来做一个桥梁

“好身材七分靠吃三分靠练,和我一起无器械高效燃脂10分钟吧!”“仰卧起坐?别再重复错误的动作!”……从2月初开始,徐莉佳的社交平台秒变“健身教练”的画风。搭起三脚架,铺上体操垫,一个个微健身视频被她在家“捣鼓”出来,“每天绞尽脑汁在想,怎么拍得更有意思。”

镜头中的徐莉佳,清瘦而健美,这源自常年的自律和锻炼习惯。即便在英国疫情封锁期间,她也会利用难得的出门机会骑行或慢跑,居家则坚持进行力量训练。“没想到多年积累的健身心得,这次拍视频全用上了。”无心插柳的创意,让徐莉佳发现一片新天地,“争取每月做两三个视频,最终形成一个系列。”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徐莉佳走的每一步,都打上逆境求生、厚积薄发的烙印。2002年,因为左股骨肿瘤手术错过雅典奥运会的选拔,卧床休养的一年,被她开启“疯狂英语”模式,如今流利的口语正是那时打下的底子。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的疗伤期间,她养成看书学习的习惯,很早开始向国际同行取经。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意外手掌骨折,两三个月没法出海,她就在大脑里模拟训练,最终复出圆了奥运冠军梦……正如徐莉佳所言,“如果没有这些磨砺,我可能走不到现在的高度。”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20多年的帆船生涯,除了带给徐莉佳“大满贯”的荣耀,更为她雕琢出不安于现状、勇于挑战的性格。“当你在海上与大自然搏斗过,回到岸上就会想,这点困难算什么呢。”永远乐观、永远不失去失望,就算走在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她也安然若素,满心欢喜地迎接每一个未知。

就像疫情打乱了生活的节奏,徐莉佳依然睁大眼睛去挖掘身边的美好。搞笑帆船视频、每日寻味记、田园骑行Vlog……这些发在微博上的片段,拼接出一个正能量的徐莉佳。“是帆船教会我乐观和感恩,希望通过自己小小的影响力,来做一个桥梁,让更多人爱上体育。”

以自媒体人的身份,传播体坛背后故事

宅在家的这段日子,徐莉佳的身体刚刚恢复到正常人的状态,经历过一系列手术的“身体零件”终于不再疼痛。里约奥运会后,她原本打算再战四年,但严重的伤病如同无法跨越的高山。“当我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无法跑船比赛了,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问自己,我还能做什么呢?”

运动生涯戛然而止,站在而立之年的关口,徐莉佳也曾迷茫,直到有一天灵光乍现,“我可以做个媒体人,换一种方式陪伴挚爱的帆船和体育。”找到“第二次人生”的方向,行动派的她立刻转舵调帆,2017年转入英国索伦特大学专攻体育新闻播音专业,从拍摄、编辑到主持、外景都从头学起。当教练是大多数运动员最安稳的选择,却不是徐莉佳所向往的,“人只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才能全身心付出和投入。”

英文娴熟、思维活跃、国际范儿,这些昔日贴在徐莉佳身上的标签,成为转型过程中的秘密武器。习惯在镜头前侃侃而谈的她,开始换一种角色传播自己的声音——从创办广播节目《帆船佳音》《体坛佳音》,到开设“徐莉佳传媒之声”公众号,她以自媒体人的身份,一点点拼接着梦想版图。

录制每周更新的广播节目,占据了徐莉佳很多时间。工作量压不倒她,但专访所需要的深厚积淀,却渐渐成了挑战。“原来自己只关注帆船项目,知识面有点窄。与其他领域的运动员对话,我总要提前做很多功课,包括项目历史、规则以及采访技巧,踏下心来积累和研究。”两年多来,已有100多位国内外运动员和体育界人士做客“佳音”,只要她认定的事儿,再难也要做到最好。

练帆船那些年,徐莉佳见惯了风浪,跌宕的人生阅历让她与采访对象很容易产生共鸣。很多不为人所知的体坛故事,经由她的挖掘传播出去。“我很享受这个交流过程,从他们身上,总能感受到体育的力量。”尽管做自媒体现阶段没有收入,完全凭爱好在支撑,但徐莉佳却初心如故,“有机会做大当然好,不行也没关系,这是我想做的事情,只要竭尽全力不留遗憾,就是坚持的动力。”

帆船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当运动员时,徐莉佳曾被网友挖出令人震惊的履历:听力只有普通人的一半,左眼几乎失明,训练时曾跌入海中差点遇难,几次被迫改项,长肿瘤险些被截肢……如同“打怪升级”一般的人生,铸就了她一身乘风破浪的盔甲,“少看一点,少听一点,可以让我更加专心点做事。”

淡出赛场之后,徐莉佳的头衔更多了。从中帆协运动员委员会主任,到中国帆船联赛、海帆赛形象大使,她在不同的身份之间切换着。“以前只局限在自己那点事儿,现在想得更远。”在徐莉佳看来,这是一个冠军的使命。写帆船书、引进英国帆船教材、报道赛事……她的不遗余力,只为让帆船项目走近更多人,“金字塔底座不断夯实,一项运动才能更有未来。”

国家队的小伙伴依然当徐莉佳还在队里一样,无论哪个级别的运动员遇到难事,总会第一时间向这个大姐姐求助。“小到器材,大到比赛,各种问题都有,谁要是这段时间状态不好,也会找我聊聊天。”徐莉佳偶尔会想起,伦敦奥运会前腰伤反复没法系统训练,绝望地酝酿“逃跑计划”的往事,“感谢当年没有放弃的自己。”

意外折戟里约奥运会曾让徐莉佳“咽不下这口气”,她不想以这样一段不尽如人意的旅程作为告别。但如今的她,坦然接受生活给予的一切。《体坛佳音》逐渐打出名声后,线上直播、主持人之类的机会越来越多找上门来,昔日练帆船拼命三郎的劲头,也延续到新的角色。即便疫情期间没有赛事,她也会翻出以往奥运会帆船比赛的视频,锻炼自己的解说能力。哪怕一点点微小进步,都让她像孩子般开心。

驾驶帆船来一次环球远航,曾是徐莉佳深埋心底的梦想,但身体的声音告诉她,这个梦可能无法实现。“如果还能回到海上,跑跑船我就很知足了。”这个冰雪聪明的姑娘早早懂得,“帆船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但不会是全部。”所以,她努力拓展生活的边界,探索更多元的可能。转身后的每一步,不求完美,但求无悔。

本期版面

《人民日报》2020年5月16日第7版

图片来源: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OaRHXIBnkjnB-0zlwL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