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山东出将出相,就是不出皇帝。”这句话,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过。
山东整体如此,地处海边一隅的胶东,自然也是这般。但如果仔细查阅史料的话,就会发现,在胶东历史上,其实还是出过一位“皇帝”的。只不过这位“皇帝”属于自称,不被正史所承认,就是金代的杨安儿。
杨安儿虽然被视为“僭号”,可不管怎么说,他毕竟有割据胶东之实,也算得上是当时的风云人物。本文就根据史料,简要介绍一下这位曾在胶东半岛称帝的杨安儿。
正史关于杨安儿的记载,主要是在《金史•仆散安贞传》中,他起家前期的事迹与胶东关系不大,就不再详细介绍。只知道他是益都县人,金末动荡,他作为地方豪强起兵,后来归降,被任命为地方官员。不过,一段时间之后,卫绍王大安三年,他又率众反金。金朝大将仆散安贞前来镇压,在益都将其击败。杨安儿因此东奔莱阳,进入胶东半岛。
金代后期,胶东半岛为三州体制,宁海州在东,登州在中,莱州在西。当时莱阳县尚属莱州,杨安儿进军莱阳后,莱州守将徐汝贤投降,其实力得到补充,声势复振。此后,金朝派驻登州的刺史耿格也开门归附,郊迎杨安儿入城。占有登莱两州之地后,杨安儿随即称帝。史载:“安儿遂僭号,置官属,改元天顺。”
按照惯例,称帝要有国号有年号。杨安儿的国号为何?史无明载,但年号很明确,就是“天顺”。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英宗在复位之后,颁布的年号也是“天顺”。正统帝王的年号,与正史眼中的僭越者使用的年号相同,这一点颇受时人诟病。《万历野获编》就埋怨:“时武人石亨辈不足责,徐武功(有贞)亦不学之甚矣!”(石亨和徐有贞都是明英宗复位政变的主要参与者)
杨安儿为市井出身,对典章制度应该也不太了解,根据记载,当时为他的政权做“顶层设计”的,就是降将耿格。史载:“凡符印诏表仪式皆格草定。”称帝建元之后,杨安儿挥师东进,占领宁海州。在此,胶东三州之地,皆为杨安儿所有。
天顺政权的统治区域有多大?根据史料记载,除了登莱、宁海之外,潍、沂等地亦有其部下活动。至于“都城”,有的说法是莱州,但结合史料上下文,登州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在杨安儿忙碌的同时,金将仆散安贞也没有停下进军的脚步。很快,他率军抵达昌邑,准备渡河而东,围剿杨安儿。
“御敌于河西”,是杨安儿的应对策略。他派遣莱州降将徐汝贤率领“三州十万众”渡河迎击。双方在昌邑东部大战一场,“自午抵暮,转战三十里”,徐汝贤部大败,伤亡数万,败退至河东。
失利之后,杨安儿部将棘七率领四万人严守新河(辛河),阻止仆散安贞东渡。然而,仆散安贞采取曹操渡渭河包抄马超的策略,分兵从上游渡河,再次击败对手,徐汝贤部退至莱州城。
这时,杨安儿所封的宁海州刺史史泼立率军来援,不过也被击败,金军于是围城。
莱州为胶东大城,一时之间难以速破,因此仆散安贞部将派出内应混入城中,在莱州城西南隅发难,攻入城中,徐汝贤败死。
莱州失守,杨安儿的割据政权趋于瓦解,登州耿格、宁海州史泼立先后投降,杨安儿乘船入海,在前往“岠嵎山”时,被舟人所杀,余部为其妹杨妙真、妹夫李全统领,逐渐发展成为依违在南北之间的一支私人武装。而当初帮助杨安儿建立朝制的耿格,在投降金朝之后,没能得到宽赦,被论罪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