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奖史上的六部最佳战争片:第三部给很多观众留下“童年阴影”

2019-11-19   莫秀才拆电影

金鸡奖的“最佳故事片”奖项,大约相当于奥斯卡里的“最佳影片”,跟奥斯卡等电影奖不同的是,金鸡奖的“最佳故事片”奖的评审颇有“弹性”,在金鸡奖史上,两部甚至三部影片同时获得“最佳故事片”的案例时有发生,比如在2000年的第20届金鸡奖上,就有三部影片同时获得“最佳故事片”奖,它们分别是《我的父亲母亲》《横空出世》和《生死抉择》。在金鸡奖史上,也有最佳影片空缺的现象,比如第9届金鸡奖就没有颁发“最佳故事片”奖。

《我的父亲母亲》

毋庸讳言,金鸡奖的很多获奖影片,都带有某种“主旋律”的特征,《焦裕禄》《横空出世》《生死抉择》等弘扬正能量的主旋律影片,都曾受到金鸡奖的青睐。在很多60后、70后乃至80后的观众心目中,往往会把主旋律电影和战争片基本等同,因为在很漫长的一段时间里,内地出品了大量战争题材的主旋律电影,这些影片后来成为了两三代人的集体记忆。

《横空出世》

金鸡奖创办于上世纪80年代初,这时候的国产主旋律战争片其实已经日渐式微,中国电影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发展局面,不过在金鸡奖史上,仍然有一些战争片获得了“最佳故事片”奖,相较于以前的战争电影,这些影片在场面、视觉等方面更具冲击力。

1、《开国大典》

本片是建国40周年献礼片,也是中国电影史上史无前例的鸿篇巨制,影片既有宏大的叙事,又有不少细节故事,是全体中国人必看的电影之一。如今的电影技术已经突飞猛进,却再难拍出像《开国大典》这样有着历史质感的影片,不知为何。本片获得了第10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片中饰演蒋的孙飞虎,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

2、《大决战》三部曲

《开国大典》的制作规模史无前例却后有来者,而这个“后来者”正是《大决战》。《大决战》共三部六集,片长超10个小时。影片的战争场面尤为壮观,在没有电脑特效的年代,这部电影竟凭借人海战术,拍摄出了恢弘壮阔的史诗场景。本片是第12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得主。

3、《红樱桃》

国产片里罕见的以二战欧洲战场为故事背景的作品,讲述两名中国孤儿被德军摧残的故事,影片幽暗残酷,是不少大龄观众的“童年阴影”,相信看过的人,对女主角郭柯宇后背上的纹身一定记忆犹新。本片是第16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当时的很多中小学校曾组织观看此片。

4、《鸦片战争》

这是一部回归献礼片,由谢晋执导,制作成本超过1亿元人民币。影片全景展现了“鸦片战争”的前因后果,既有高层决断,又有民间疾苦,战争场面也不小,当年的票房也不错,但由于本片没有修复的高清度片源,电视台也很少播放,成了一部渐渐被人遗忘的电影。《鸦片战争》是第17届金鸡奖的最佳故事片,那一年与之争夺该奖的还有《红河谷》和《大转折》两部战争片。

5、《太行山上》

比较传统的主旋律战争片,战争场面并没有使用电脑特效,而是使用真实的炸药,制造出了火爆的场面。《太行山上》邀请了梁家辉、刘德凯等港台明星参演内地主旋律作品,这在当时算是亮点。在第25届金鸡奖上,《太行山上》和陆川执导的《可可西里》并列获得“最佳故事片”奖。

6、《集结号》

如果将《太行山上》称为“传统”战争片,那么在其两年后问世的《集结号》就是一部“反传统”战争片了。《集结号》的“反传统”首先表现在技术上,冯小刚在这部影片中制造出了极为混乱且逼真的战斗场景。其次是《集结号》着重刻画了个体人物在战争中的感受,他们不再是脸谱化的英雄,而是一个个有脾气、有情绪,甚至有怯懦的英雄,这在以往的国产战争片里还是比较少见的。《集结号》在第27届金鸡奖上,与陈凯歌的《梅兰芳》共同获得了“最佳故事片”奖。

除上述六部战争片外,曾获得过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的《红高粱》《云水谣》等片,也带有战争元素,不过这些影片的主题已不是战争本身了。

莫秀才拆电影 | 一个有点怀旧的电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