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总被人说不安全,实际上是来源于早期车主朋友们对车子质量的误解。
我国早期材料和结构技术是不发达的,工业上面就结实的东西,就一定得是实心的,高强度钢材做的才能结实。
这就给我们很多朋友留下了,重就等于结实的概念,质量好,全靠这个东西掂起来分量足不足。
日系车的轻量化设计恰巧就落了个质量不好、偷工减料的口实了。
日系车为什么被认为不安全?
- 日系车的不安全来源于车辆轻
同样是2004年款的A0级低配两厢车,飞度和POLO。
飞度的整备质量1039kg,POLO是1100kg,光从重量上来看,飞度的确比POLO轻,大家就更愿意相信这是偷工减料,你不够重,肯定不结实。
心理学上就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是定向趋势了。
这种心态就会影响我们对日系车的看法,就认为这个车子是不安全了,产生传言了。
- 门板软引来争议
但是重量轻,不是传言的全部,车主朋友对日系车的误解,更多是来源于某些汽车销售宣传的“手指测质量法”。
什么个意思?有些销售员会暗示用户去日系车4S店去体验一下的。
“你去按一下这个日系车的车门,你看 “拱咣”“拱咣”“拱咣”,按一下的话就会瘪下去的。”
然后顺势推导出:这个日系车肯定是不安全的,怎么可以。然后就把客户拉回到自己的店里来做生意。
其实门板软硬,它和安全关系没有那么大的,反而倒是和NVH噪音控制比较有关系。
日系车早期不太注重NVH的,相应的车门板的内部减震填充物就比较少。
举例来说:吉利汽车曾经公开拆解过博瑞和雅阁,发现门板的软硬和钢板厚度关系不大,但和填充物的用量是正相关的。
你的门板硬只能说明这个车辆里面止震填充是比较厚道,放的比较多,但不一定就是安全。
现在的日系车也开始重视NVH了,隔音就更好了,门板就比老的日系车更硬了,不说其他的,日系比日系,车门都更硬了。
- 早期日系车高速发飘
另外,老的日系车开起来方向盘的阻尼调教是偏轻的。
就会导致我们的感觉好像是发飘的,心里有点没有安全感,也会觉得日系车不安全。
早期汽车方向盘用的是机械助力,重庆交通大学有论文,《汽车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说:机械助力可以实现可变阻尼的成本是很高的,整车研发当中通常会使用固定阻尼。
人话,用机械助力的车子方向盘有多重,只能出厂的时候设好,而不能根据路况要轻的时候轻、要重的重的。
这个就好比是吃麻辣烫,老板给你怎么煮,直接就是这样子了,直接影响面的软硬了,端上来是没有办法变的。
日系车早期主要市场是日本国内,城市驾驶环境也比较多,让驾驶员在市区开的时候更轻松一点,方向盘也轻一点。
停车、倒车、调头方便一点,阻尼就轻,它就这么设计的。
但阻尼它定死了,上了高速,开了快点,开到烂路有点颠,这就让人觉得有点飘、有点颠了,就不踏实、不安全了。
所以所谓的发飘其实是手感上的问题,不是这个车子本身就不行了,而且现在的家用车主要都是用电子助力了。
转向阻尼是可以由电机按照需求来调节的,基本上就不存在发飘的问题了。
这就好比,不是麻辣烫了,是吃火锅了,你要这个面软一点,那多煮一下,对不对?自己是有的选的。
汽车安不安全怎么看?
- 汽车安不安全和车系无关
照这么看下来,日本车约等于不安全,大多数都是谣传了。
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发布了个数据,获得2019年顶级安全认证TPS+的全部轿车中,日系车占10台,德系车2台。
安全不安全确实和车系关系不是那么大,但同样也不要反过来觉得日系车特别厉害。
应试考试,看题目做作业这个历史、黑历史,日系车也是有的。
- 汽车安不安全和产地无关
国内车辆安全测试权威机构中保研也是发布了数据的,在测试方法和IIHS一致的情况下,许多车型的国产化版本和海外版的成绩不太一样。
有的比进口更安全,有的安全水平直接打对折,所以说车子安全不安全,它和产地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 汽车安不安全和品牌无关
甚至同一品牌的表现也能天差地别,同样是本田,雅阁的碰撞成绩又比思域好很多。
总结下来,车子到底安全不安全,其实是看车系没用的,看产地也是没用的,甚至看品牌意义也是不大,真的就是要具体车型具体来分析的。
那我们小老百姓研究不了那么细的,直接中保研的测试成绩看看不就好了。
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有什么不同
我们前面说到过,有的车子一进入中国市场,质量马上就“pia”就滑下来了,有的车真的国内外表现都是差不多的。
到底是因为偷工减料,国产该背锅,还是进口车的质量真的有很优秀的地方?
不少朋友不是调侃的吗,百年福特毁于长安,真的是不是这么回事情?同样的品牌,不同的合资方,会有什么区别?
比如说本田,东本和广本有什么区别?丰田,一汽丰田和广州丰田又有什么不同?
我资料、论文、案例都给你搜好了,想看很简单。
- 关键词:合资车
关注“备胎说车”,回复关键词“合资车”就可以了。
每天给你一段汽车实用小干货,文字、音频、视频都有,你挑自己喜欢的就可以了。“备胎说车”等你来玩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HID924BMH2_cNUg3EE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