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航和大家说了这么多水稻种植的内容了,看到大家对水稻插秧技术比较有兴趣,今天一航就来给大家来说说插秧的技巧和相关内容。
一、稀植的原则
实践证明,在同样条件下,在相同面积内,每穴内的苗数相同,穴数不同,在前期由于植株矮小,每株生长时互相干扰也小,单位面积的植株生长量大致与单位面积上的穴数多少成正比。随着稻株的生长发育,越是密,植株间的干扰越大,单株的生长量受到抑制。密度再增加,由于单株生长量和干物重的减少,单位面积干物重趋于一定。也就是说,植株在充分利用各种栽培密度下的每株所占的空间进行生长时,单位面积的干物质产量与栽培密度大小无关而为一定值。这就是“最终产量一定法则”。当然在过稀的情况下,即生长不受四周干扰,植株可以自由生长,每株的生长量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植株数增加,产量增加。在过密的极端条件下,植株生长不正常,此法则也不能成立。所以,除了极稀极密的情况外,“最终产量一定法则”都适用。“最终产量一定法则”适用范围内的最稀点,就是早育稀植的最佳密度。
根据“最终产量一定法则”,经大量生产实践调查,旱秧本田稀植的生长指标可概述为:插秧后分集盛期之前穴与穴之间根不互相穿插,生育后期叶不封行(顺垄向可以看到2米远的水面),成熟期穗搭满行。插秧后穴与穴之间根不互相穿插,这样有利于发棵、壮棵和出生更多的分蘖。生育后期叶不封行,叶面积指数7左右,谷草比为1;1左右。这样植株所有的叶片都能得到较充足的光照,能提高结实率,降低空秆率。一株水稻一般有3~4片功能叶,这些叶片制造的有机物供应一个穗,密度过大,叶片互相遮蔽,被遮蔽的叶片因光照不足,空枇率增加,草的比例增大,谷的比例下降。同时,密度过大,叶片互相争光,植株细而高,易倒伏,还因株间通风透光性差,湿度大,易感染各种病害。收获期糖搭满行,就说明不稀,是高产长相。
二、插秧规格
采用习惯的6寸或7寸的窄行距插秧规格,由于本田过早封垄郁闭,受光不好,不利夺高产。根据旱育秧的生理生态特点,插秧方式应采取“扩行、保墩、减株”的方法,以利平稳促进,提高光合效率,夺取高产。插秧规格与秧苗素质、叶龄、肥力条件有关,徒长苗与矮壮苗、长龄苗与短龄苗插秧密度不一样,秧龄小,栽后营养生长期长,相应的有效分蘖期也长,应该稀植,而秧龄大,栽后营养生长期短,有效分璨期也短,相对地应该密植。具体规格为:
(1)早育中秧铲秧早载肥力条件较好:行距30厘米(9寸)*穴距13.3厘米(4寸),每亩插1.67万穴,每穴3苗,每亩5万基本苗。肥力条件较差:行距30厘米(9寸)*穴距10厘米(3寸),每亩2.2万穴,每穴3~4株,每亩7.7万基本苗。
(2)早有稀播长龄带集大苗晚栽肥力条件较好:行距30厘米(9寸)*穴距10厘米(3寸),每亩插2.2万穴,每穴插4~5株,每亩基本苗10万左右。肥力条件较差:行距27厘米(8寸)*穴距10厘米(3寸),每亩插2.5万穴,每穴插4~5株,每亩基本苗11万左右。
总之,在正常条件下,旱育苗稀植行距30厘米,穴距13.2厘米,每穴2~3棵苗,通风透光好,株间湿度小,可减轻病害特别是稻瘟病的危害,并能培养合理的株型,达到前期根不穿插,后期叶不封行,收获时穗措满行,从而获得高产。但在晚栽,肥力不足和秧苗素质较差的不良条件下,为保证得到足够的茎数,可适当增大插秧密度,但以增穴为主,不应过多地增加每穴株数。经验证明,在相同面积上,苗数相同,穴数不同时,多穴比少穴的更有利于增加茎数。
三、插秧技术要求
在翻地、施肥、靶地、平地的基础上,插秧要求做到以下几方面。
1.适时早播
寒地或暖地早稻秧苗三叶一心时开始插秧,要适时早插。暖地麦茬稻秧苗四叶一心时插秧最好,边收麦,边放水整地,边插秧,要抢时插秧,插秧越早越好,早插早管促早发。
2.铲秧、带土插秧
用平锨铲秧、带土2厘米厚插秧,这样既可将肥沃的床土带到本田,又不伤秧苗所带分集,不倒秧,插后返青快,生根、分囊发生早,植株生长旺盛,早生快发。铲秧前一天傍晚要充分向秧床内浇水,使床土松软,以利铲秧。
3.防止秧苗萎蔫和机械损伤萎蒋对秧苗的分集原基影响很大,因此,铲秧后尽可能在4小时内插完,最好随铲随栽。另外,要防止机械伤苗。
4.浅插
插秧要求插深2厘米,必须注意主茎叶的第一片叶要露出地面。浅插生长点容易感受到昼夜温差变化,促进分蘖,增加穗数。插秧过深,对秧损伤大,使分集节埋在土中,影响分蘖,会形成两段根,分集发生晚,发生少,蘖位高,成穗率低,从而影响产量。浅插秧的感觉就像往水里放秧一样。插秧时应尽量多带些土插,决不能用水洗秧。
5.拉线插秧
顺垄向拉线插秧,做到行穴整齐,秧苗直立,不伤根,不窝根。
6.补苗
返青后要马上逐行检查,如有死秧,要及时补苗。对插秧剩下的秧苗要注意浇水、追肥,留作补苗。
不知道大家对今天插秧技术有什么疑问呢?有什么问题可以在留言区一起讨论,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