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热!
连日高温
厦门人民处在“蒸煮”模式中
今天下午
同安区的竹坝农场
气温甚至到了39.1℃!
这么热的天
空调、冰箱都变成了“续命神器”
冰西瓜、冰阔落、冰淇淋
一样一样轮着吃~
但是!
厦门市食品安全专家库专家、厦门市食品药品质量检验研究院主任技师黄建炜提醒,应科学使用冰箱
贪食冷饮
可能会吃出“冰箱病”
什么是“冰箱病”?
“冰箱病”,就是由于食用了储存在冰箱内的食物,出现腹泻、腹痛或肠胃疾病等不良反应。
冰箱里取出的食物马上就吃
为什么会肚子疼?
很多市民以为是
吃得太寒凉了
其实只对了一半
一方面,从冰箱里刚取出的食品温度与人体温度相差较大,如果快速进食,可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导致生理功能失调,诱发头痛、上腹阵发性绞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另一方面,有不怕冷的细菌活跃在冰箱里。冰箱内的食物,若储存不当、储存时间过长、未经加热或未经常温放置,就被食用的话,这些不怕冷细菌就会顺势进入人体肠胃,掀起一场“细菌战”。
食用者会觉得肠胃不适,严重者出现食物中毒症状。
什么?
冰箱里有细菌?
原来
看似干净发的冰箱
其实是细菌繁殖的重灾区
如嗜冷菌、霉菌、黄曲霉菌、黑曲霉菌等,尤其是两种可引起疾病的嗜冷菌——李斯特菌和耶尔森菌,很容易“潜伏”其中。
其中,李斯特菌普遍存在于肉蛋奶中,蔬菜和水果中也能检出。它的生命力超乎想象,在0℃-4℃时可以存活,在-20℃下仍然可以生存一年。
而且它的侵袭能力很强,对健康的成年人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对老人、孕妇和宝宝等抵抗力较弱的人群,感染导致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这种病菌可以穿过胎盘、进入血液,还擅长进入人脑。
耶尔森菌更不怕冻,可存在于生的蔬菜、乳和乳制品、肉类、豆制品、沙拉、牡蛎、蛤和虾。对于被它污染的食品,若食用前没有加热或者清洗干净,容易引起腹泻、肠炎等,重者可引起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
【提醒】
不把冰箱当成“保险箱”
如何防范“冰箱病”?
要彻底抛弃冰箱就是“保险箱”的观念,合理使用冰箱,防止食品被致病菌污染;正确食用食物,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1
储存环节,冰箱内的食品摆放应分区分类,生熟分开,可用塑料袋、保鲜膜或保鲜盒封装,防止交叉污染。冰箱内不要放得太满,以保证达到理想温度。熟菜要放凉了再放置冰箱。
2
食用环节,冷藏食品不宜即时食用,宜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再食用。对于能加热的食物,应彻底煮熟后再食用。因为李斯特菌等致病菌的软肋是不耐热。冷冻冷品要快速冷冻后,短时间储存,尽快食用。
3
冰箱使用上,到了夏季,建议经常清洁冰箱,必要时断电、清空、用小苏打或者洗洁精彻底清洗冰箱内部并风干,不留死角。
4
食用人群方面,建议儿童、孕妇、老年人、免疫力低下等人群,少吃或不吃冷饮、冷食。
别把冰箱当“保险箱”
夏日健康才能更保险哟~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厦门晚报记者:高金环 通讯员:刘伟程 黄煜
编辑:谢煜婕 值班主任:蔡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