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下搬进高楼的90岁奶奶,我看到了无数中国老年人的缩影……

2019-08-28   杨小米的情感专栏


作者|咸小猪 编辑|露露

1

这个暑假,爸爸特别期盼我回家,原因可不是他想我这个闺女了,而是我回家可以陪陪奶奶,帮忙照顾奶奶。

6月到9月四个月,轮到我家照顾奶奶。去年夏天奶奶病危,最后硬是撑了下来,但全家都不再放心留奶奶一个人在老家生活。

奶奶一共六个子女,三个儿子三个女儿,按照当地的风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是不给老人养老的,所以照顾奶奶的生活起居就由三个儿子来轮流承担,一个儿子刚好四个月。

父辈们各有各的家庭,不可能一直在老家专门照顾奶奶,所以奶奶就离开了老屋,开始了“随子迁徙”的生活,每四个月换一家。

我家刚刚搬到了镇上的高楼里,爸爸工作的地方离家里很近,于是就把奶奶接了出来。妈妈在另外一个地方工作,爸爸一个人倒也顾得过来。但对奶奶来说,高楼生活可不那么自在。

2

高楼里危险因素太多,奶奶战战兢兢。家里除了卧室都是地砖,妈妈爱干净,偶尔放假回来就拖得亮堂堂的,一根头发丝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奶奶看到妈妈拖地,就犯怵,叨叨着“不要拖喏,拖湿了容易滑倒”。我想,其实奶奶最担心的不是滑倒,而是滑倒以后要麻烦家人照顾吧。

妈妈爱干净,因为地砖选的颜色比较浅不耐脏,妈妈就整天叮嘱我们不要把脏东西掉地上,吃东西要抱着垃圾桶吃,我们左耳进右耳出,奶奶倒是听到了心里,深怕把家里弄脏。住在儿子家彻底把自己当成了客的奶奶,那颤颤巍巍、小心翼翼的模样,看了让人心疼。

来我家两个月,奶奶只下了一趟楼,还是去医院拿药。平时爸爸厂里工作时间是12个小时,虽然中间可以回来歇一会儿,但也是早出晚归,也没有时间带奶奶到楼下溜达溜达。

奶奶又是文盲,年纪大了记性也差,总也记不住怎么摁电梯。24楼对于奶奶而言就像是个迷宫。

回家这几天我每天都坚持带奶奶下楼转一圈,90岁的奶奶在溜达时总是会停下来,好奇地看着傍晚出来散步的人们,听听他们在说什么,那样子很可爱,也让人觉得鼻子酸酸的。

在乡下老家的时候,就是不出门也能看到乡里乡亲从门口路过。天气好的时候,奶奶会拄着拐杖去串门,跟村里的老太们唠嗑。虽然这几年奶奶相熟的老太相继离世,但村里熟人多呀,纳凉的时候总能碰到相熟的唠几句。

自从奶奶来了我家,爸爸就给奶奶配了老人手机,但奶奶不会打电话,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儿孙们给她打电话。奶奶抱怨最疼爱的小女儿电话也来得少的时候,该是有多寂寞。

3

奶奶的高楼生活,一共只有四件事,吃饭、睡觉、看电视、等电话。这样想来,之前奶奶一个人住在乡下时的生活,真是逍遥自在。

在乡下,奶奶喜欢养鸡,奶奶不吃鸡肉,也不吃鸡蛋,但还是喜欢养鸡,对鸡好到让人哭笑不得的地步,比如奶奶给自己烧饭很简单,凑合着就完事了,但给鸡喂食却很认真,甚至会特地煮面给鸡吃。

为啥奶奶喜欢养鸡?一来找点事情做,一天就没那么长了,鸡还可以做个伴。二来女儿孙辈们来看她的时候还可以让他们拿点走,精心喂养的鸡蛋营养好。除了母鸡,奶奶每年都会养几只公鸡,过年的时候可以让儿子们拿去杀了吃,饭桌上多盘菜。

除了养鸡,奶奶还喜欢种菜。一个人在家生活,其实也吃不了多少,邻居们也经常给奶奶送菜,但奶奶还是喜欢自己种。奶奶腿脚利索一点的时候,还会去地里种。老家属于丘陵地带,种菜的地都是山上开垦出来的,我都觉得不好走,一度很佩服奶奶的腿脚,毕竟那个时候她也80多了。

后来奶奶中风,鬼门关上走了一遭,扛是扛下来了,但身体也大不如前。我想最让奶奶心痛的,应该是被剥夺了养鸡和种菜的自由。大家以为奶奶会就此消停,没想到奶奶硬是把院子里的泥土地开垦成了菜园,小青菜、芋头、扁豆、韭菜、葱,整整齐齐,油绿油绿的。

现在,奶奶住进了高楼,彻底告别了逍遥的生活。可我们没得选择。

4

最新的《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研究报告》指出,光是60岁以上身边没有赡养人或者赡养人没有赡养能力的农村老人,其规模就已经达到了1600万。很多农村老人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担心自己生病无人照料,害怕孤独担心被遗忘,甚至怕自己突然离世无人送终。

这些农村的留守老人勤劳一生,如愿把子女送出了农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然而在他们需要照顾需要陪伴的时候,子女却不能在身边,其中充满了现实的无奈与辛酸,让人不禁唏嘘。与他们相比,奶奶还是一位比较幸福的农村老太太吧。

与农村留守老人相比,城市老人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在上海的一所社区大学工作,每天都能见到一群群精神十足的叔叔阿姨们,从吹拉弹唱,到书法、绘画、摄影、电脑、手机,各种课程都是爆满。

有些叔叔阿姨年轻的时候是学霸,年纪大了仍旧是学霸,那股子钻研的认真劲儿真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感到羞愧。有些叔叔阿姨认真地给自己排了课程表,周一到周五,排得满满当当,有时候上午上完课,下午还得赶场子往另外一个学校跑。与赶场子补课的娃不同,这些叔叔阿姨们都乐在其中。

一开始,我很羡慕上海的叔叔阿姨们,真希望自己现在就退休,加入到他们的行列,然而随着了解的深入,才发现这番热热闹闹背后,也有许多无奈。

5

在我们社区学校,一个姓王的阿姨上智能手机课,会向老师抱怨子女嫌弃自己年纪大了忘性大,教自己不如老师有耐心;有些老人同样的课报了好几轮,就是想要来学校坐在教室里,而不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家里。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带着学生志愿者还去过很多次上海的老年人日托所和敬老院。来这里的老人年纪普遍都比较大,很多都是80、90多岁的老人。与农村的留守老人一样,这些辛勤一生的老人,也把自己的子女送了出去,只不过,他们送得更彻底——送到了国外。

跟工作人员聊起来,也满是现实的无奈。许多老人自己就是知识分子,孩子都很优秀,但是越优秀的孩子,就越忙绿,越是难以顾得上自己……

聊得越多,我越觉得心酸。

伴随着长大,我们在逐渐挣脱父母的束缚,飞向更远的地方。而我们的父母,却在逐渐陷入到束缚之中。这束缚来源自于衰老,源自于现实,让人更加无奈,无法逃离。

为人子女,我们理应像父母对我们一样,给予他们庇佑,给予他们依靠。所以如何照顾孝顺父母,如何照顾老人,是我们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我觉得在照顾老人这件事上,最重要的是知道老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真正地孝顺,不是我们为老人做了所少,而是我们所做的是老人真正需要的。我觉得有四点是很重要的。

其一,培养老人的兴趣爱好

城市老人看起来比农村老人幸福,有诸多的现实因素,但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城市老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即使退了休,也能找到一方精神沃土。所以,培养老人的兴趣爱好,让他们从精神上丰富起来,是非常重要的。

其二,有质量地陪伴

所谓有质量的陪伴,不仅仅是陪在老人身边,而是要跟老人有互动,有交流,有共同的活动,让老人获得精神上的陪伴。农村照料老人的方式,往往比较重视的是老人的衣食住行,而忽视了老人的精神需求。即使不在老人身边,也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跟老人交流,比起金钱,经常花几分钟时间的聊天或视频更能让老人笑逐颜开。

其三,耐心地对待老人

我曾看过一篇题为《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年老后在子女面前变得小心翼翼》,读来让我羞愧不已,因为我也因为嫌弃父母老是学不会智能手机的用法,而对他们不耐烦过。想到我当时的语气,真是无比愧疚。作为子女,不管父母年纪多大,反应多慢,都应该尊敬他们,耐心地对待他们,就像我们智识未开时他们耐心地教导我们一样。

其四,切忌过度照料

所谓照顾,要有度,老人能够做的,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而不是一手包办。老人想做且能够做的事,也尽量支持他们去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老而有所用。

世界上最让人遗憾愧疚的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如果你与父母同城,不妨今天就回家看看,如果你远在外地,不妨拿起手机。做一点攻略,花一点心思,用一点时间,也许就能给我们的父母,给那些奉献了一生的老人们,一个充满了欢声笑语的晚年。

咸小猪,特教老师一枚,写作新手一枚。世界很大,我们很渺小。希望通过写作,让小小的我们被看见,让小小的我们被温暖,让小小的我们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