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半年没联系的朋友微信找我,一开口就是要借一万块钱,我没有借,结果她把我拉黑了。
这个朋友是以前打工时认识的,我俩同宿舍,每天一起上工一起玩耍,关系处得很好。
后来,我被我妈逼着回老家相亲,就辞职分开了。一直断断续续地在网上聊天,直到这两年各自越来越忙,联系得少了。
这次差不多有半年多没联系,突然找我就是借钱。我问她借钱干什么用,什么时候能还。
我想着如果她自己急用或者家人生病,我愿意借给她,但前提是我要弄清楚原因,毕竟一万块钱对我来说不是小数目。
可我一再追问,她都不愿明说,只说让我相信她。我犹豫了一会,拿起手机回复她:不好意思,我不能借给你。
半个小时后,发现她把我拉黑了,我没有太过惊讶,这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金钱果然是人性的试金石。
之所以没借钱给这个朋友,我是多方面考虑后决定的。
首先,以我俩现在的关系程度,她不应该第一时间找我借钱。
一般人借钱会按亲疏远近的顺序,先从父母兄弟姐妹再到亲戚好友,借不到还可以贷款或使用信用卡等。而我是她千里之外的普通朋友,无论怎样也轮不到我。
其次,不说明原因。
如果急需用钱,一定会实事求是的说明用途,并承诺何时归还。是家人生病?还是生活拮据?又或者是投资创业?我一再追问,她就是不明说,让我怀疑她借钱的动机是否真诚。
最后,基于上面两个原因,我无法确定钱能不能要回来,很可能会打了水漂,有去无回。
现在面临两个选择:借,能继续维持短暂的友谊,但最后很可能会因为要账反目成仇。
不借,对于她来说我是恶人,会失去这个朋友,但留住了钱。
一万块是家里三个月的生活费,我不想为了面子承担风险,所以在友谊和金钱面前,我选择了后者。
生活中难免会被别人借钱,稍微处理不好,可能钱失去了,关系也破裂了,怎样借钱也就成了一门学问,虽然我不是有钱人,但也有过多次被人借钱的经历,总结出几条经验分享给大家:
第一,按亲疏远近的关系分类,设定借出的金额。
向我们借钱的人,无非就是身边的亲戚朋友们。我会把这些人按亲疏远近的等级来分类,设定好每个等级能借出的金额,谁可以借,借多少,都是提前设定好的,理智操作。以我为例,我是这样分的:
一类:直系亲属和亲密好友。
也就是父母兄弟姐妹和闺蜜,他们是我最亲近的人,遇到困难我愿意尽力帮助。其实这一类人数很少,总共也就三五个,除非姊妹多的家庭,或闺蜜多。如果你的闺蜜超过三个,就要反思是不是分错类了,他们真的是吗?
二类:普通亲戚和普通朋友。
叔伯姑姨舅都属于普通亲戚,除了一两个亲密好友,其他都属于普通朋友,这一类我会多重考虑,谨慎借出。
人靠谱,又有还款能力,是我愿意借钱的前提,即使同意借,也会量力而行,总体原则是少借或不借。这次问我借钱的朋友,就属于这一类。
三类:转了几道弯的亲戚和萍水相逢之人,以及那些面和心不合的朋友和同事们。
这类人平时相处会有一定的距离,互相不够了解,基本排除在借钱之外了。如果开口来借钱,我会找理由拒绝。
建议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也做一个类似的等级分类。
这个方法我一直在用,总体效果还不错,偶尔随着人际关系的变化,调整一下即可。当别人再开口借钱时,不再纠结,直接对照着分类理智处理就好。
第一:救急不救穷,坚定借钱原则。
俗话说救急不救穷,前几年我弟弟买房找我借钱,我二话不说借了。两年后又问我借钱投资开店,我直接拒绝。借别人的钱用作投资创业,这不在我的借钱范围内。
亲弟弟买房是大事,作为姐姐,手里正好有些暂时不用的钱,非常乐意帮助。但投资创业就不同了,不只是风险问题,而是为了赚钱而借钱,这说明不把别人的钱当回事,有多少钱做多少事,没有钱就先攒钱再说,不能靠借。
像借钱投资创业、买车、买奢饰品等,我都会拒绝。我借出的钱只能是解决燃眉之急,不是用来改善生活的。
第二,在没有闲钱的情况下,一分也不能外借。
表妹刚工作那年,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攒了六千块钱,同学有困难张口来借,她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拒绝,一把借出去了四千。结果因朋友拖延了还款时间,表妹差点交不上房租。
中国人讲究面子,多少人为了面子委屈自己,面子是最虚无的东西,在借钱时真的不用在意,不要怕关系破裂。因为真心对你的人,一定会站在你的角度考虑,不会让你为难。
老祖宗早就说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穷得时候管好自己即可,富裕了再想着帮助别人。
人只有先过好自己,有了闲钱才能往外借,这是最理智的做法。大家都是普通人家,谁不是房贷车贷一堆,日子全靠精打细算,能顾好自身就很难了,哪有那么多闲钱往外借呢。
总之,借钱有风险,大家需谨慎。
作者:会心,八零后中年妇女。喜爱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