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早期在香港电影圈混的并不顺利,70年代初,他从于占元的中国戏曲学校毕业后,在剧组做武师、演小配角,好几年没什么起色。所以后来跑到澳洲去投奔父母了,他父母在一个驻澳大使家里做杂工,成龙白天在工地打工,晚上去餐馆做小工,一度感觉前途十分渺茫。好在大导演罗维通过陈自强找到成龙,把他拉回香港继续当演员。
不过在罗维公司的几年,成龙拍了几部电影并不红,真正的事业转机是吴思远借用他拍了《蛇形刁手》和《醉拳》,这两部片子之后,成龙确立了自己的“搞笑功夫”的风格,并跻身一线巨星的行列。关于这两部片子背后的故事还挺有意思的。
成龙年轻时
成龙年轻时
70年代初,香港武打片已经很热,李小龙从美国回到香港后,又带起了一波热潮,可惜的是,1973年李小龙意外去世,之后武打片仍然是港片最热的题材,但几年之内并没有可以比肩李小龙的巨星出现。成龙身手当然不错,但在外形上没有优势,他早期拍的是一些正经的武打片,但他长个大鼻子,身高也不够,试想一下,他演一个背着长剑,一本正经的大侠,根本就没有“侠气”,观众会觉得很滑稽。所以,成龙一开始拍的几部武打片并不卖座。
成龙早年剧照(1976《少林木人巷》)
因为李小龙的缘故,当时不少国外片商对香港武打片也有兴趣,可是早期武打片多数比较残忍血腥,动不动就开膛破肚,有些西方国家没法放映,尤其是北欧片商更不敢买。当时导演吴思远自己开了公司,也在做一些影片发行的生意,跟外国片商交流比较多。他就想,能不能把喜剧元素加到武打片中,这样可以规避血腥的镜头。另外当时拍武打片的太多了,套路都很相似,观众都有点审美疲劳,加入喜剧成分还可以创造出新的风格。
香港电影大咖吴思远
成龙在“七小福”时期就在做武行,吴思远很早就认识他,那时候成龙还是个很老实的小青年,吴思远说,有段时间他在台湾拍片,经常去徐枫家打麻将(徐枫原来也是演员,后来成了汤臣老板娘,投资拍电影,陈凯歌《霸王别姬》就是她投的)。那时候成龙在追徐枫的妹妹徐杰,也经常去徐枫家里。吴思远有时叫他一起打麻将,他从来不打,可能那时成龙也没什么钱吧。而且成龙还没红的时候有个习惯,到人家家里,有椅子也不坐,喜欢蹲在地上。吴思远觉得这小伙子还蛮有意思的,而且也看过他的戏,觉得他的身手不错,外形很有特点。
“蛇形刁手”这个创意是罗维告诉吴思远的,但罗维自己没拍,吴思远去了解了一下,知道所谓蛇形刁手就是蛇拳加上鹤拳,这个听起来就很有喜感。于是他决定拍一部喜剧化的功夫片。至于主演,他一开始想到的就是成龙,没有别的人选。吴思远的想法是,要拍一个功夫小子,而不是大侠,他不威风,不漂亮,但是要逗人喜欢,有观众缘,身手要好,有喜感。这样的角色,成龙是不二人选。
当时成龙是签在罗维公司的,于是吴思远就去跟罗维借人。没想到罗维还挺爽快,马上就答应了,那时候他公司状况也不是太好,吴思远提出5万片酬借用成龙,在1977年这是不错的价码了。
罗维与成龙
接着吴思远又找来了袁和平,袁八爷原来一直是做武术指导的,自己没导过戏。吴思远跟他关系不错,他发现袁和平很喜欢看书,历史的、武侠的,身边总带着一本书。在武行里爱看书的可不多,所以吴思远觉得袁和平是有想法的人,于是就说服他来执导《蛇形刁手》,然后又通过袁和平请来他的父亲袁小田,袁小田原来是很著名的功夫明星,本来已经退休了,因为儿子要当导演,他才重新出山,在电影里扮演成龙的师傅。
然后袁和平又找了他弟弟、干弟弟等一帮人来做副武指、替身等等,这个团队就相当于是一家人了,所以拍摄过程很顺利。成龙当时也很开心,自己可以演男一号,而且这个剧组很专业,大家在一起做事很舒服,所以当时他拍完这个片子就私下问吴思远,能不能签给他公司,一个月一万块就行,那时候罗维公司不太行,成龙是没什么钱的。不过吴思远还是讲江湖道义,毕竟成龙是从罗维那儿借来的,他不想干过河拆桥的事。
袁和平在指导成龙动作
《蛇形刁手》剧照
《蛇形刁手》剧照
《蛇形刁手》上映后火了一把,50多万的成本,票房收了差不多300万港币,在70年代算是很高了。买了发行权的台湾片商赚到钱很开心,就摆了庆功宴,吴思远自己的是不喝酒的,坐着看大家喝。那些台湾人喝酒喜欢猜拳,喝醉了个个手舞足蹈,非常搞笑。吴思远看着看着突然冒出一个灵感,能不能把醉酒和功夫结合在一起呢?袁和平也不喝酒,吴思远就问他:醉拳有没有搞头?袁八爷说,这个点子好!
回到香港,吴思远开始筹备《醉拳》,演员当然还是用成龙,《蛇形刁手》之后,成龙开创出“搞笑功夫”的路子,知名度一下就上来了。吴思远想再接再厉,接着用成龙拍功夫喜剧,那些尝到甜头的台湾片商也都催着赶紧拍新片。
然而,这次吴思远再找罗维借人,直接被拒绝了。来来回回谈了好多次,都被拒绝,加钱也不行。罗维自己就是做导演的,他很清楚,成龙现在开始走红了,身价不一样了,自己公司弄几部电影给他演就行了嘛,干嘛要借给别人?
袁和平跟罗维原来关系不错,他也帮着去求了几次,结果也是被拒绝,搞得很火大,就跟吴思远说,要不就换人吧。吴思远没放弃,他很清楚,这个电影必须由成龙来演。其实成龙自己是很想演的,他知道这个戏绝对会火,有了第一部的经验,第二部戏一定会更好,他也很着急,也希望《醉拳》能快点开拍。
吴思远最后使出一个绝招,要给罗维一个突然袭击。他也不知道罗维家在哪儿,那天是成龙带他去的,到了罗维家门口,成龙帮忙按了门铃,然后一溜烟跑了,他怕被罗维看见,骂他吃里扒外。
罗维出来开门,穿一个睡袍,吴思远也不管了,直接进去把他堵在了家里。看到吴思远直接杀到家里,罗维还是有点尴尬的,既然到了这份上,那就只能再谈谈。
吴思远自然是有备而来,他先提了各种好条件,一开始罗维还是拒绝借人,但后来吴思远也放话了:你再考虑一下,晚上我带你见个人,一起吃个饭最后聊一次,再不行的话,这事就算了。
晚上罗维如约来到饭局,吴思远带来了台湾片商林荣丰。林老板之前买了《蛇形刁手》的台湾发行权,赚了不少钱,他对《醉拳》是非常期待的。林荣丰跟罗维提了一个条件:你把成龙借出来,你公司自己拍的电影,台湾版权我先买了。
这下罗维动心了,因为之前他拍的几个电影在台湾票房都不好,片商已经不想要他的片子了,现在手上还有几部正愁卖不出去。
谈到这份上,罗维也没法再拒绝了,毕竟台湾是最重要的市场,如果得罪台湾片商,以后日子更不好过了。于是罗维答应借人,但有一个条件,自己公司的电影也需要成龙出演,只能是错开档期,拍摄的间隙把成龙借给你们。
《醉拳》的拍摄没有《蛇形刁手》那么顺利了,因为成龙同时还要拍罗维的戏。经常在《醉拳》剧组这边拍几天,又要飞到韩国外景地拍别的戏。那边拍的时候又不愿放人,《醉拳》制片人只能亲自飞去韩国把成龙“押”回香港。
不过成龙还是比较喜欢《醉拳》这个戏,因为这个是真正为他量身定做的,非常符合他的风格。这部电影成龙打得很卖力,为了打出“醉”的效果,他本来是要真喝酒的,但年轻时酒量不行,喝完就没法拍,于是就自己憋气,憋到脸红、头晕,然后开始拍。中间有一次眼皮还受了挺严重的伤,但他没什么怨言,只是送到医院的时候,一直在大叫,千万不要打针。谁能想到成龙这个不怕死的人,最怕的是打针。
《醉拳》上映后票房大爆,成龙在电影里的名字就叫“黄飞鸿”,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桥段,师傅教“醉八仙”的拳法,每个“仙”都有独特的招数,黄飞鸿练到“何仙姑”的拳法时,不想学了,觉得这是女人的招数。最后跟大反派决战,没想到反派很厉害,前面出的七招都被压制了,剩下一招又没学,怎么办?黄飞鸿无师自通,把前面七招融合起来,自创了一招女人拳,大反派没见过这一招,直接被打败了。成龙一个大老爷们,在电影里装女人,耍出各种娘娘腔招式,那种喜剧效果可以说是绝了,这对当时的观众来说,完全是耳目一新。
《醉拳》剧照
《醉拳》剧照
《醉拳》剧照
《醉拳》海报
《醉拳》票房超过700万港币,这只是在香港台湾的票房,在东南亚、日本也大卖,在韩国打破了本土票房纪录。不可思议的是,在南美洲也大受欢迎,在哥伦比亚卖得比《007》还好。
台湾片商林荣丰赚钱赚到不好意思,每次吴思远去台湾,都要用报纸包一大堆台币给他。东南亚片商也一样,吴思远来了,直接从票房里抓一把钱给他,让他去赌场玩。
成龙彻底红了,一下变成继李小龙之后,最大牌的功夫巨星。一堆人想挖他,他去国外宣传的时候,嘉禾公司的人全程跟在旁边,不断给他吹风,要挖走他。
最后,嘉禾直接拍出一张500万的支票,成龙实在是顶不住诱惑,从罗维公司跳槽到了嘉禾,从此真正开启了巨星之路。当然,罗维应该也得到了不少好处,不然没那么快放人。至于吴思远,在成龙身价飙升之后,已经请不起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