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是红岛海蛎子肉质鲜美的时候,记者了解到,今年,红岛海蛎子产量与往年持平,价格也差不多,但由于疫情的影响,给当地海蛎子销售带来一定困难。这几天,红岛东大洋社区书记王正杰忙得不可开交,在抓好社区防疫的同时,他还要想尽办法给养殖户找销路。
海蛎子丰收销售遇堵
上午9时,东大洋码头开始热闹起来,渔船陆续靠岸,每条船上都满载海蛎子。随着吊车吊臂的摆动,一兜兜海蛎子从船上吊装到车上。“销售的海蛎子有两种,一种是本地海滩养殖,批发价每斤2元左右,还有一种是外地吊养。”养殖户王正玲说。
每年9月份,红岛养殖户会将海蛎子送到乳山、日照等地,那里海域广阔,海蛎子生存空间大,两个月的时间,海蛎子就能迅速增肥。 11月份以后,“寄养”的海蛎子陆续返乡,并大量投入市场。目前,吊养海蛎子批发价每斤3元到4元,到了市场,价格会翻一番。
“开春是海蛎子大量上市的时候,往年同期,捕捞船一天出海两三次,但受疫情影响,今年只出海一次,捕捞量减少一半以上。”王正玲说,海蛎子的捕捞量是由商贩的订货量决定的。疫情期间,到农贸市场或超市买菜的市民不多,再加上餐饮业关门,导致海蛎子等海产品消费量剧降。另外,前来收购海蛎子的大多是本地商户,一些外地商户还没有过来,这也是导致海蛎子销量减少的原因。
社区出面帮找销路
“病毒无情,人有情,红岛海蛎子味美价廉,欢迎朋友们前来批发!”眼看着海蛎子、长势喜人,却受疫情影响销路难觅,东大洋社区书记王正杰开始在朋友圈发布“卖海鲜”信息,社区两委成员纷纷带头转发。朋友圈信息一发出,各个社区的海鲜加工企业、各地的批发市场商户都来围观。
24日上午,红岛街道东大洋社区的加工企业正忙着将加工好的海蛎子分装、打包、装车。不一会儿,6000多公斤海蛎子装车发往城阳批发市场。短短两天时间,仅仅通过朋友圈来下的订单就超过200多单。但相对大丰收的海产品,朋友圈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王正杰看在眼里,连夜召两委班子成员商量对策,大家分工合作,一边在网络发布销售广告,一边与青岛市各批发市场联系。为了保证配送,东大洋还采取“码头打捞+一站式配送”的模式,由渔民打捞、清洗、分装,社区负责联系物流公司集中运送到批发市场和定点超市,实现全过程无接触配送。
海蛎子已销往省内外
记者了解到,为统筹好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城阳区红岛街道及时为渔民提供供销信息,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帮助外地返青企业职工办理相关手续和证件,同时为复工水产养殖企业提供大风降温降雪等恶劣天气信息,保证海洋捕捞、加工正常生产,尽量把损失降到最减小,保证渔民收入。
“目前复工复产人手充足,海蛎子出货量逐渐增加,现在一天最多能卖出2万斤海蛎子。这些海蛎子都送往了城阳批发市场、超市以及定点酒店。”养殖户王正玲说,随着复工率越来越高,交通运输也逐渐通畅,红岛的海蛎子已经运到烟台、威海、日照以及外省份的市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