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报社社长研究楼兰残纸,人们说,他夯实了与古人对话的情感基础

2019-11-18   路生观史

提示:杨重琦对于楼兰残纸的研究不仅仅是学术上的研究,而且更有实践上的书写体悟。他不仅在书法上下过苦功,而且是下了很大苦功。缘于童年贫困的生活经历,一直用毛笔写作业的习惯一直陪伴着他。而与别人不同的是,在他研究楼兰残纸的过程中,他的书法取向也从传统的碑帖临习转到了他所研究的楼兰残纸。这里既有精微的临习,又有基于个性的率意创作。从临摹到创作,不仅有了对古人线条笔墨运用的细微体验,更有了与古人对话的情感基础和想象空间。

《王厚祥大草研究》获书法界高度赞誉,掀起书法类书籍销售热潮

近日,杨重琦撰写的《王厚祥大草研究》书法专著,由读者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得到了书法界的高度肯定和赞誉,在网络平台上架短短十多天即登上书法类书籍销售热榜。

书法名家题名《王厚祥大草研究》

杨重琦撰写的《王厚祥大草研究》以当代具体名家的大草书写入手,从笔法、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和楼兰残纸、魏晋大草经典做纵向和横向类比,对大草做逻辑思维和书法思想的研究。该书采用了二维码技术,在书中植入了30个历代名家经典法帖的二维码,突破了纸质书含量的限制,内容极为丰富,资料极为详实。装帧采用了不常见的露脊、拉页等技术,让书能够完全平铺打开,阅读体验大大提高。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长孙晓云为《王厚祥大草研究》题名

刘洪彪、张旭光、王厚祥在欣赏刚刚出版的《王厚祥大草研究》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徐燕为《王厚祥大草研究》题名

《王厚祥大草研究》一书是研究大草艺术的专著,作者历时一年,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对每个字进行纵向、横向类比,通过类比探究其之间的内在规律、关系、逻辑、技法和思想。作者本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基于王厚祥书“法”自然这一显著特点,溯源头、找根本、探流向、析分枝,较为客观的论述了大草这一书法形式穿越2000年时空,从草书的实用书写功能到现代的艺术演变的历史轨迹,大草要由唐入晋和大草的逻辑思维的书法思想的研究,其次是对王厚祥大草的笔法技术的分析,提出了王厚祥草书笔法的核心是篆籀笔法和使转笔法,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作了论述。以事实为依据、以历史为参考,研究大草书法传承的现实意义。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字形、结构、笔法、章法做了对比,选用了大量的图形对比,让人直观感受大草的技法。将枯燥的书法理论变成鲜活的实例,将枯燥的书法理论变成鲜活的实例,在大草研究方面独树一帜。《王厚祥大草研究》可作为大草艺术的教材使用。

《王厚祥大草研究》一书由“电击星流”、“梦里魏晋”、“大象无形”、“应该有酒”、“纵逸·静默”、“与古人比”等6板块,33个章节构成,厚300页,16大开本,内页采用厚实的特种纸全彩印刷,约30万字,《王厚祥大草研究》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洪彪题笺书名,装帧精细雅致,印刷精良清晰,感观大气厚重。该书也是作者杨重琦继《中国书法初始化——二至四世纪魏晋楼兰残纸研究》之后的又一部书法专著。

作者杨重琦和王厚祥在一起

作者和本书《序》作者吴川淮在一起

作者为购书者签名

2019年11月2日上午,由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办,江苏省现代美术馆、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承办的胡抗美、刘洪彪、张旭光、王厚祥第四届“万殊一相·狂草四人展”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开幕。该书法展是胡抗美、刘洪彪、张旭光、王厚祥四位当代大草领军人物第四次共同举办的展览。“万殊一相·狂草四人展”从张芝故里甘肃启程、经二王故里山东、怀素故里湖南,再到张旭故里江苏。开幕式现场,杨重琦先生携《王厚祥大草研究》一书首次亮相,得到了与会书法大家的高度赞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洪彪、江苏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灿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徐燕等欣然题名联袂力荐。前来观展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书法培训学校的师生竞相在现场购书,有的作为参考资料、有的作为礼品赠送亲友、有的作为教材授课……呈现了在近年来书法类书籍中难得一见的火爆场面。

杨重琦简介

杨重琦,又名石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职称高级编辑,资深媒体人,书画评论者,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和书画编辑工作。曾在甘肃省兰州晚报工作22年,历仼副总编、总编,兰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兰州市政协委员,获第二届全国百家新闻工作者称号。现任甘肃省报业协会副会长,甘肃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大西北传媒、《鑫报》社社长,国际青少年美术博览馆名誉馆长,楼兰书法研究院院长,兰州大学、兰州财经大学客座教授。著作有《兰州碑林赋》(200l年刻立于兰州碑林草圣阁前厅)巜皋兰赋》《安宁赋》巜苦水赋》《临夏砖雕赋》《大赋洮州》《兰州经济史》《百年中山桥》、《百年甘肃》、《陇上藏珍》、《中国书法初始化:二至四世纪魏晋楼兰残纸研究》《杨重琦书法艺术》《杨重琦书画评论》等。

杨重琦的书法以篆入隶入楷,率性自然,气息高古,颇有书卷气、金石味。草书取法楼兰笔意和怀素、王铎,使转圆婉,纵横洒脱,法度严慎,自成风尚。杨重琦是书法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书法比较学、书法线条时空论、字体章法几何论等许多新颖的、学理性的书法新论,引起书法界的广泛关注。他对楼兰残纸的研究,对五体书法的成因及演进过程的研究独树一帜,被誉为"弥补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空白,开启了以纸为中心的纵横交叠的书法研究方向"。

王厚祥简介

王厚祥,号稷山,1963年生于河北省大城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河北省书协主席助理,主席团委员兼草书委员会主任,国书会执行会长,北京书画艺术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助教,清华美院客座专家。

王厚祥作品多次荣获全国书法大赛特等奖、一等奖。有十几部书法专著和字帖出版发行。多次为全国、全省的全日制学生通用《写字》教材书写范字。十数次入选国展,入选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提名展,成为被提名的36位名家之一,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获首届全国大字书法展二等奖,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提名奖,第二届全国青年书法展三等奖,全国三届扇面书法展三等奖,首届北兰亭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二届北兰亭全国书法大赛特等奖,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一等奖,十届国展全国奖。由中国美术馆出版《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王厚祥》专辑,2011年入选全国12家书法媒体提名评选的“中国书法方阵·当代30家优秀范本”,成为30位当代代表书家之一,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当代中青年60人展”,并被提名为前20位名家之一。2012年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三名工程”。2013年8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被网络推选为“2013年度十大书法家”之一。2015年入选中国美术馆50位名家提名展,《中国书法》杂志在“名家风采”栏目做重点推介。

杨重琦的书及书法

冯国伟|撰文

我与杨重琦说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杨重琦作为兰州新闻界的大佬级人物,先后任《兰州晚报》总编和《鑫报》社长,推出过诸如“航拍兰州”“西北人文地理”等大型专题,成就一时风云。而且与我关系密切的几位好友都曾在杨重琦手下干过,对其人其事多少有些耳闻。杨重琦其人,爱才惜才不贪才,才有我几位好友后来北上南下的发展际遇。说陌生,是因为与杨重琦虽有一两次场合中的交流,但毕竟缺少深入的了解。

因此近日看到他积十年之功出版的《中国书法初始化——二至四世纪魏晋楼兰残纸研究》和他的书法作品,不由内心感慨:这真是个不安份的人啊!他敢于从体制内辞职跑到体制外自主创业,他选择放弃国外的生活跑到兰州过自己的日子,他从一个书法热爱者变成了专业的研究人员……总能给人带来一些意外和惊喜。

翻阅《中国书法初始化》一书,这种意外在于,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杨重琦却有专业的广博视野和全新视角。书中对楼兰残纸的搜集运用和个人视角的切入都使本书具有强烈的可读性和收藏性。

楼兰残纸是一百多年前发现于新疆罗布泊楼兰古城的文字,经过五年发掘,共收集到250多片残纸、4000多个汉字,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早的、书写在纸上的文字。楼兰残纸不仅有其政治经济价值,更是丰富的书法资源。它的特殊性在于,为我们展现了魏晋书法的原始面貌,构成了中国书法的源头。而这一资源尚待字闺中,缺少系统的梳理和阐述。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杨重琦敏锐地看到了这一资源的稀贵和重要性,当然他也知道这种稀缺而带来写作的难度和挑战。二至四世纪的魏晋楼兰残纸存留有限,很多残纸又分布在世界各地,搜集不易,而且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如何在既有成果上开拓创新,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况且楼兰残纸作为艺术资源是属于地域性的,但它更属于世界。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把它作为一种地方艺术资源去对待,而要放在全国甚至全球背景下去分析和研究。而恰恰在这一点上,因为有国外生活的经历,又在西北生活,杨重琦的研究既能借助海外的资源,又能接上本土的底气,使这本书在史料运用、成果借鉴和形式分析上有了得天独厚的广度。

而从视角上讲,如同杨重琦主导过的航拍一样,他的书给了人一些完全没有和更加开放的视角。比如他提出了中国书法初始化这一命题。今天的书法人总爱说力追魏晋,可是对王羲之之前的中国书法面貌少有了解。王羲之的书法受什么样的传统滋养?是如何形成的?作为与王羲之同时期或他之前的楼兰残纸所呈现的多样性就更加有了对照的意义和系统梳理的必要。比如他运用比较学对楼兰残纸和《兰亭序》、颜真卿、八大山人书风的比较,就给人提供了全新的维度和思考。……可以想象,无论从书法史还是从书法创作传统的追溯,对楼兰残纸的搜集和研究都将会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这一领域的开拓和研究将弥补学科空缺,更能给书法传统提供全新的例证。

更让人意外的是,杨重琦对于楼兰残纸的研究不仅仅是学术上的研究,而且更有实践上的书写体悟。他不仅在书法上下过苦功,而且是下了很大苦功。缘于童年贫困的生活经历,一直用毛笔写作业的习惯一直陪伴着他。而与别人不同的是,在他研究楼兰残纸的过程中,他的书法取向也从传统的碑帖临习转到了他所研究的楼兰残纸。这里既有精微的临习,又有基于个性的率意创作。从临摹到创作,不仅有了对古人线条笔墨运用的细微体验,更有了与古人对话的情感基础和想象空间。这也造就了杨重琦书法的新意和独特性。他的书写率性而多样,笔锋的挥洒既有中锋也有侧锋,笔与纸的摩擦强烈,没有士大夫书风的优雅和沉着,但有边关军吏急就章的节奏和情绪。杨重琦想在书风中尽可能靠近楼兰残纸的努力一目了然,但这种方向与经典帖学的书风审美是不一样的。

这显然是一条不同于他人的道路,人迹罕至,暗流涌动,往往付出的心血很大,但取得了成果却很难预料。比如楼兰残纸毕竟是无名人士的书写,书写水平高低不一,如何借鉴,借鉴什么,往往是个进进退退的问题。又比如楼兰残纸风格多样化,这既是它风采照人之处,但也给学习者带来困惑。杨重琦的书法就表现出了风格过于多样化,不能形成一体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杨重琦总是那种最早吃螃蟹的人,成败得失的意义也许不在眼前,而是在更远的将来。毕竟,对他而言,他对于楼兰残纸的研究和书法实践都是一个开始,或者一个起点,他还在勇敢前行,不计得失。

凭此,就应该点赞。

2015-6-24于兰州

后记:杨重琦是本地新闻界重量级的人物,由我来对他的书和作品指指点点似乎有些不太礼貌。但他执意让我参加他的新书及书法研讨会,并让我不要讲客套话。我也只能谈些自己真实和初步的感受。都是直性子的人,这种直来直往的交流也许是最适合的。)​

楼兰残纸欣赏

此作与王羲之初月帖可比较欣赏

楼兰残纸少顿挫,更为率性自由

活泼泼地,最能打动人心

杨重琦书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