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发现中国古代羯人的后裔,他们的先祖是古羌人,来自大西北

2020-03-11   路生观史

提示:安多人的融合与最终形成,羌人和氐人也是其血液里的源头风景。石包城见证了当年吐蕃民族当年切入河西走廊的事实,而柳格高速公路起点的柳园则将我们引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羌氐民族迁徙活动空间。


一、柳格高速

柳格高速公路是指柳园经敦煌至格尔木的高速公路,该线路是G30连霍高速公路的联络线,编号 G3011,该线路分甘肃段和青海段。

青海段:当金山到大柴旦建成单幅高速公路,格尔木段已通,察尔汗盐湖到小柴旦在建。规划路线由原国家重点公路青岛至红其拉甫线格尔木-芒崖段,支线芒崖-柳园段组成。

甘肃段:敦煌至当金山口高速公路,项目起点位于敦煌北吕家堡杨家梁村,与已建的柳格公路瓜州至敦煌公路顺接,经党河水库、阿克塞,终点止于当金山南,与青海省当金山至大柴旦段高速公路相接。2018年12月开建,全长194.07公里,建设总工期4年。

柳格高速建成将对甘青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互补起到积极的作用,意义显而易见。我们要说的是,现代的高速虽有着开天辟地的创举,但其路径却脱离不了古人的足迹。柳格高速以现代的快速与明晰告诉人们,这条路在古代也是有人走过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从古代至现代,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高速。

这条路,我们大约在一年前走过。若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最大的意义是连接起了唐蕃古道与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

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唐蕃古道起自陕西西安(即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拉萨(即逻些),全长3千余公里。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

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传统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敦煌、玉门、瓜州这一带应是其核心中的核心。


柳格高速连起柳园与格尔木,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在甘青两地形成了个明显的三角形,过去,兰州至西宁、格尔木与兰州经河西走廊至瓜州这两条边很明晰,如今,柳格高速让瓜州至格尔木这一条边也更加清晰了起来。在瓜州至格尔木这条边上,也曾有着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的活动,只是在历史的长河里,它多少有些模糊,不如今天的这般壮观和明晰。


二、石包城

柳格高速经过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简称阿克塞县)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是甘肃省唯一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处于柴达木盆地荒漠与河西走廊荒漠包围之中,地形呈狭长状,以当金山口为界,西部有阿尔金山脉横贯,东部有祁连山地的党河南山、赛什腾山、吐尔根达坂山等山脉,均呈西北—东南走向分布。

与阿克塞县相邻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域分南山和北山两个不相连的区域,就像河西走廊打开的两扇门。其南部坐落在祁连山脉的西缘、河西走廊西端的南侧,俗称南山地区。东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邻,南与青海省天峻县接壤,西南与西部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毗连,北与敦煌市、瓜州县、玉门市衔接。

阿克塞县与肃北南部一左一右,向北不远便是敦煌,这个区域,在古代当然有着青藏高原的先民沿当金山口而来的活动。我们自瓜州至敦煌、至阿克塞县,又绕道去肃北的石包城,为的就是寻找当年青藏高原的先民在这里活动的见证。


石包城位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石包城乡政府西北3公里处,北距榆林窟28公里,东北距锁阳城遗址53公里,西北距敦煌市城120公里,北距瓜州县城80公里,西南距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146公里。古称寒江关,地处榆林河上源山间盆地,即石包城盆地内。城址巧妙地利用地形,坐落在盆地西部一座相对高度约50米的山岗上,海拔2247米,望上去真有“孤城上与白云齐”之感,其地势险峻,龙蟠虎踞,攻守兼备。从城上俯瞰,天阔地远,一览无垠,似乎地球变大了许多。城东不远,榆林河蜿蜒穿过草原,像一张绿茸茸的毛毯上缀以银线。城下,有一条宽约丈余的乡间土道,道旁浅溪潺缓,人家三五。城南,海拔5483米的大雪山主峰遥遥在望,银装素裹,直插天际,在蔚蓝色晴空的衬映下,显得分外妖娆。

石包城向北不远有祁连山西段北麓支脉鹰咀山与鄂博山之间的隘口水峡口通道,向南约25公里为祁连主脉大雪山与野马山之间的龚岔口,由该口向南越龚岔达坂可通青海高原。因此,石包城可谓古代瓜州地区南部重要的军事堡垒和交通要地。

据说,石包城是唐代樊梨花的城堡。当年,唐朝大将薛丁山路经寒江关时,被樊梨花率大军3次围困,逼迫成亲。薛丁山表面应许,继而又3次休婚。后薛丁山在白虎关(安西县白墩子)被哈密国将军杨凡阻截,无法前进。只得三步一下跪,五步一叩首,三请樊梨花相助解围,于是二人结为夫妻。最后,樊梨花率军出寒江关,与薛丁山的唐军会合,夫妻一同进军西域。但这只能是据说,因为樊梨花本身就是一个传说人物,甚至可以说是查无此人的。真实的历史是,石包城系唐人为防止青藏高原而来的吐蕃民族切断通往新疆的丝路而修建的城池。

吐蕃民族是青藏高原的原住居民,是藏族人的先祖,虽然在藏族文史料里没有过藏族人来自古代羌人的记载,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青海高原的藏族人一定有着羌人的混血。藏区不只西藏,还包括青海、川西、甘南和云南西北部。从元代开始,人们根据方言不同,分成了三块:卫藏、康巴和安多。即法域卫藏、人域康巴、马域安多。安多人居住在现在青海省境内藏族区域,他们的祖先是吐谷浑人。

公元307至312年,鲜卑族慕容氏部落的一支,在部落首领吐谷浑率领下,从辽东西部迁至今内蒙古西部,继而又迁牧于今甘肃西南青海东南部。逐步征服了当地羌人和氐人的部落,势力不断壮大。公元329年,吐谷浑的孙子叶延将祖父的名字命名为国家和民族的名称,建立起吐谷浑政权。其势力范围东到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南至青海南部,西到新疆若羌、且末,北至祁连山。公元663年,吐蕃大军占领了吐谷浑全境,经历了350年历史的吐谷浑王国覆灭。灭国后的吐谷浑人仍旧保持了过去的领地范围和生活习惯,上层统治者继续与吐蕃王室互为婚姻,两个民族开始了新的融合,最终形成了青海境内的安多人。

这就是安多人的融合与最终形成,羌人和氐人也是其血液里的源头风景。石包城见证了当年吐蕃民族当年切入河西走廊的事实,而柳格高速公路起点的柳园则将我们引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羌氐民族迁徙活动空间。

三、羯族

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从柳园向大漠戈壁延伸,至新疆的东疆哈密、吐鲁番,再至新疆的南疆与北疆,今天的公路和铁路在地图上留下了明晰的痕迹。我们看到,越过阿尔泰山脉的最北端,即是俄罗斯新库兹涅茨克的尼塞河流域。在西西伯利亚南部的库兹涅茨克盆地,是库兹涅茨克的农业中心。

叶尼塞河起源于蒙古国,朝北流向喀拉海,其流域范围包含了西伯利亚中部大部分地区。是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中西伯利亚高原的分界,平原在其西,高原在其东,也是西伯利亚河流中水量最丰富的河流以及流入北冰洋的最大河流。上游原属中国,称为谦河。2010年,在叶尼塞河流域,人们发现居住着一群“高鼻多须,深目难辨”的人,专家们据考证他们是羯人后裔Ket,现存1219人。

羯族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不算太久。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后赵政权,是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族贵族的奴隶军队。匈奴造反的时候,羯人强大,最后消灭了匈奴政权。五胡乱华时期的一段时间内在中国北方地区称霸,成为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之一。

羯族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民族,因为它只是当时匈奴族的一个分支(或部落),是晋代入塞匈奴十九种之一的羌渠(晋代入塞匈奴十九种:屠各、鲜支、寇头、乌谭、赤勒、捍蛭、黑狼、赤沙、郁鞞、萎莎、秃董、勃蔑、羌渠、贺赖、钟跋、大楼、雍屈、真树、力羯,各有部落,不相杂错)。

关于羌渠有一种说法是他们源于小月氏,但是在羯与羌同为羊部的文字里,人们不难看出他们类同的地方,而在历史上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把中国西部的牧羊人都统称为羌,这些牧羊人的民族成分很复杂,复杂得让人难以分清,游牧的同时进行农耕。叶尼塞河流域羯人后裔的发现,分明为人们绘制出了中国古代羌民族的另一条迁徙线路图。


古羌,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古羌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民族语言为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北部和南部方言。在历史上,古羌有东、西的区分,东羌是东汉时分布在朔方、上郡、北地、云中、五原、西河地区的羌人,他们早在先秦时期就移居于此;西羌是分布在陇西、汉阳西及金城地区的羌人。后来进入东羌聚居地的西羌融入了东羌,而内迁入关中者,则仍为西羌。

叶尼塞河流域羯人后裔的发现,似乎在告诉人们,春秋战国时期,迫于秦人的压力,古羌有过向北迁徙的历程,而今天,只有把这些更好地衔接起来才是完整的历史。

四、新疆

在汉代以前,新疆的原住民族主要有羌人、塞人、月氏、乌孙、姑师、匈奴等。今天,新疆南疆地区有不少带羌的地名,如阿羌、若羌等等,也有很多羌人的遗址,如在阿拉尔市发现的昆岗古墓群,保存了大量的羌人遗存,因其尸骨超过2米,被称为“巨人墓葬”,经科学手段的检测,他们是古羌人无疑,距今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虽然今天在新疆北疆发现的羌人遗存很少,但叶尼塞河流域羯人后裔的发现表明,他们不可能不存在于该地区。

如此,研究羯人的历史,就不会只有一个叫一个叫石勒的羯族皇帝了。陈寅恪主张羯人是月氏人(《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30页);唐长孺认为主要为西域胡(《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第416页);王仲荦认为:羯人是石国(粟特族之一)人,白种人、崇祆教,同匈奴不是一个部落;又据《魏书》有者舌国,《隋书》有石国,都柘折城,即今天的塔什干。据此推断,石勒的祖先可能就是石国人,移居中原后,遂以石为姓,其祖并为部落小帅(《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第241页);谭其骧认为,羯人是中亚康居人统治下的索格底亚那人。(《羯考》,《东南日报》副刊,1947年)……这些说法其实都是正确的,羯人的故乡就在中国的西北方,羯人就是牧羊人羌人的一个部落,就像在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这些山系间的通道不止一个,通道间的道路也不止一条柳格高速。

有路,就会有交流、有融合,这是真理,即使在史书没有记载,依然是真理,胜过事实和史实的真理。古羌人分明也曾经活动在从柳园至叶尼塞河的这一区域里。(文|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