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望都县有个历史文化的村庄:天寺台说古

2019-12-12   乡村事儿

河北保定市望都县地势坦荡,一马平川,出城行至东北二十里处,有一土台耸然隆起,高二丈,方圆十余亩。台上树木苍蔚,晴烟缭绕,俨然有王者之气,俗称“天子台”。

天寺台位置地图


刘秀与天子台的传说

这天子台历史悠久,据乾隆版《望都县新志》记载:“相传汉光武帝刘秀为王朗所迫,在此登台眺望,故名天子台。前有石碑文,今废。今误子(音)为紫,或又误为寺”。

当地传说刘秀兵败北逃,被王朗一路追杀,半夜率残部赶到天子台下,没想到又陷入重围。刘秀左冲右杀,人困马乏,一不小心摔落马下,眼看就被生擒,就在危急之时,不知从哪来了一个玉面三眼,红光护体的大汉,将刘秀扶上马。然后手执金枪,回身将王朗的部队打得狼狈逃窜。待刘秀收拢好自己的兵马,寻到三眼大汉,刚要上前拜谢,却见那大汉腾身跃起,化作一道红光,飞上天子台顶,转眼不见踪影。刘秀追到台顶,发现台顶有座大庙,庙里供奉的神像恰似刚才大汉的模样,刘秀向台下村民打听,方知这庙乃华光大帝的道场,刚才就是庙中大神华光显灵相救。

刘秀登基之后,感念华光大帝的救命之恩,拨重金重修了天子台顶的华光庙。据传,天子台前曾有一块汉碑,就是刘秀敕修华光庙时而立。

华光大帝与华光庙

说起这华光大帝,可真不简单。他曾四次投胎转世,降妖伏魔,为寻母救母而大闹三界,功夫越闹越高,后为佛祖降伏,归佛成圣。所以华光大帝在人间有好多化身,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你敢不服管,让你知道马王爷三只眼”。里面提到的马王爷,就是其中一个化身。相传在神界天庭有护法四圣——马天君、赵公明、温琼、关羽。马天君神通最大,名列四圣之首。这马天君就是马王爷(华光大帝),他天生三眼,手持金枪,身揣金砖,法力高强,善于用火,曾被玉皇大帝封为火部大元帅,后又被加封为五显灵官、五路财神。在道教中又有华光天王、华光尊皇、灵官大帝之称。在佛教则尊之为水草马明王、华光如来,华光佛,华光天王佛。

这华光大帝神通广大,身兼火神、马神、财神等职能,不但能降魔驱邪,还能消灾解难、保宅旺财,在佛道两界都能吃得开、叫得响,是民间普遍信仰的神明。故祭祀华光大帝的庙宇随处可见,常年香火不断,数量甚至比关公庙还多。

天寺台为何建有华光庙呢,传说还和华光大帝前两次投胎转世有关。

说起这华光大帝,本是佛殿灯芯,因听经日久,幻化为妙吉祥童子,因烧死独火鬼王忤犯佛法,被如来佛祖罚往马耳山娘娘腹中投胎。这马耳山就在河北唐县东北二十多里处,因山形雄秀,两峰对峙,酷似马耳耸立,名曰“马耳双峰”。郦道元的《水经注》曾对此山做过介绍。

妙吉祥童子转世名为“马灵耀”。马灵耀生有三眼,乃马耳山的小王子,为报父仇,大闹龙宫杀了龙王,因偷紫微大帝的金枪受困而亡。魂魄无处可归,又飘荡回马耳山。

马耳山东面紧挨着伊祁山,这伊祁山又名尧山,当年尧母在此地生活并养育了尧帝。尧母死后成神,被民间奉为老母奶奶,老母奶奶同情马灵耀的遭遇,便将马灵耀的魂魄收拢到一起,托付给妙法天尊送往炎玄天王家二次投胎。

马耳山位置地图


马灵耀成为华光大帝之后,感念尧母——老母奶奶的恩德,曾数次显灵保佑尧母故里的百姓。所以当地百姓也建起了华光庙,庙里设有老母奶奶殿。

朱元璋与“天寺台”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当地口音误读,天子台讹传为“天紫台”天寺台”,华光寺讹传为“黄光寺”或“方官寺”。这样也随之附会衍生了许多相关的神话传说,比如说朱元璋的母亲逃难至此,途径天寺台难产,幸亏得到当地卢婆婆救助接生,产下朱元璋。朱元璋当了皇帝后过来报恩,但卢婆婆已经去世三年,朱元璋便在村西为卢婆婆修了一座大寺,天子台也随着大寺的建成改称“天寺”台了。

黄光寺的由来

而“华光庙”改称“黄光寺”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不知多少年后,附近村里一老头天没亮就出来拾粪,远远看到天寺台上发出一道黄光,直冲云霄。老头很是好奇,爬到台上一看,原来地上裂开了一个大洞,黄光就是从里面冒出来的。老头凑到近前观看,却被黄光一下吸进地洞。只见洞里面金银财宝成堆,耀眼生辉,还有金马驹、银骡子在四处撒欢,老头逮住一个头较小的金马驹,抓住马鬃骑了上去,金马驹受惊,向上一蹿,竟驮着老头跳出地洞。一见天光,就变成了个纯金做的马驹子,一动不动了,再看那洞口,已经合上恢复了原样,那黄光也消失不见了。老头不敢贪天之功,便把金马驹捐献出来,卖钱重修这台上大寺,大寺新修后金碧辉煌,时有黄光透出,这大寺慢慢就被称作“黄光”寺了。

古志书相关记载

这样以讹传讹,导致以后的志书也出现了自相矛盾的记载。

譬如清康熙年间陈梦雷主编《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天紫台,在邑艮隅(县城东北方向)二十里,高二丈,方圆十余亩。义无考。”

乾隆年间的《望都县新志》则写成:“天紫台,县治二十里,有黄光寺。”

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望都乡土图说》记录:“天寺台占望邑之正东部,距城二十里。东至淸苑刘指挥庄五里,南至淸苑阳城村三里,西至淸苑正各庄二里,北至安乐庄二里,四面皆平坦,山陵无。庙宇约计七处,规模狭隘,惟“方官寺”高踞村西,其基高二丈有余,广可十数亩,十里以外望之突兀焉。庙产地十亩,久充差徭之用。” “天紫”台变成天寺台,“黄光”寺因近音又讹传为“方官”寺。

到了民国时期的《望都县志》则写成:“天寺台,县治二十里,原名天紫台”“黄光寺在天寺台”。

其实正确的称呼应为“天子台” “华光寺”或“华光庙”。

2017年天寺台照片,胡游提供

华光寺的历史

这华光寺占地近二十亩,由老母殿,华光殿,大雄宝殿、左右钟鼓楼以及山门联构而成,寺内宝殿巍峨,古柏参天。老母殿供奉老母奶奶(尧母),华光殿供奉华光大帝,大雄宝殿则是三尊佛像,中间释迦牟尼佛,右边药师佛,左边阿弥陀佛,整体布局得当,神像庄严。大雄宝殿前立有一根大旗杆,据说有三丈多高。山门高大,曾有对联一副:“华灵显耀吉祥地,光瑞升腾安乐庄”。寺庙鼎盛之时,僧尼常驻,香火旺盛。晨钟暮鼓、经音佛号,声传十里之外,前来朝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乃是方圆百里内数得着的大庙。

每逢农历九月二十八,是华光大帝的生日。当地村民都要循例举行隆重的庙会,在庙会当天要抬出华光大帝的神像,披红挂彩、敲锣打鼓四处巡游。华光大帝返庙后,再献上瓜果供品,点燃纸炮香烛,香客们摩肩接踵,争先恐后磕头膜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宅兴旺,国泰民安。酬神大戏要连唱五天,庙会商贾云集,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晚清民国时期,曾实行过庙产兴学运动,华光庙受到冲击,曾被改造为小学学堂。

他地抬华光神像巡游

在解放后“破四旧”运动中,华光庙遭遇灭顶之灾,殿堂、神像全部毁于一旦。寺内古柏尽被砍伐,天子台彻底荒废,后被村里辟为果园。沿袭多年的庙会也随之取消,但当地至今还有过“农历九月二十八”的习俗。

九十年代初,一部分民众集资在原址搭了几间平房作为庙宇,并因陋就简地在墙壁上画了一些神像,命名为“天佛寺。”可惜里面供奉的神明有佛有道,唯独没有了以前的主角华光大帝了。

2006年天寺台照片,计志广提供

有关天寺台和华光寺的童谣

如今附近村里仍流传着天寺台和华光寺的童谣,其中流传较为广泛的有两首,因有口误讹传,笔者结合考证资料对其进行了加工润色:

其一

前通河,后通道,

天寺台有个黄光庙。

金马嘶,银骡叫,

下藏金银十八窖。

多行善,多尽孝,

好心一定有好报。

不分老,不分少,

男女老少都给到。

黄光爷爷开了眼,

家家户户哈哈笑。

童谣中“前通河,后通道”是说天寺台前面有九龙河,后面则有直达望都县城的墓道。而“金马嘶,银骡叫,下藏金银十八窖。”讲得则是上文老头掉进地洞拾到金马驹的故事。文中“黄光爷爷”实际是“华光爷爷”的音误。

其二

天寺台,不一般。

台上有个大旗杆。

大旗杆,三丈三;

旗杆顶上落神仙。

龙作马,玉作鞭;

天子宝剑捅破天。

九龙河,在村南;

村南更有九龙盘。

真宝地,卧龙潭;

卧龙潭水甜又甜。

不缺粮,不缺钱;

荣华富贵万万年。

天寺台考古

1986年二月,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小组到天寺台遗址进行勘察,据当地老者卢继申、卢士勤介绍,此地原本有一大寺,名曰黄光寺,寺内有三重大殿,寺地下有一暗道,可直通望都汉墓。遗址现场种有果树,残砖断瓦随处可见,台上庙址遗迹依稀可辨,在土台已干涸的古井仍留有古砖券,古砖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

天寺台遗址板瓦

天寺台地处望都清苑交界,交通便利,附近村庄密集,民风淳朴。南面有九龙河蜿蜒流过,方圆数里内皆为平畴沃野,就此高台突兀隆起,很有可能像望都汉墓一样,是由人力堆积而成的土阜,底下暗藏着一个大墓。望都汉墓在未发掘之前,外形也是两座土阜,顶上建有药王庙和天仙庙,景曰“双阿耸秀”。因此很可能是后人在这土阜顶上建了华光寺,因华光大帝有华光天子、天子马天君之称,这土阜便被呼为“天子台”了。

天寺台1986年照片

此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胡乱推测,而是有据可查,据光绪时陈康祺所著《郎潜纪闻二笔》写到“云贵僻处天西,其崇信鬼神,乃复不亚中土。省城(贵州省贵阳市)旧有华光寺,城内外与之同名者凡数十处,俗称某天子庙,又曰某天坛、某天台……足见此(华光)神崇礼于西南,地位甚崇。”也可见《清朝野史大观》之卷七。如今,在云南昆明仍有华光天子庙及东天台天子庙。供奉的主神就是华光大帝、又名天子马天君。

昆明东天台华光天子庙

期待将来科技日新月异,考古技术日臻完善,本文观点能得以考证,这天寺台土阜之下很可能就是一座大墓,说不定真如传说中那样金银成堆,里面的文物一旦现世,必会引起巨大的轰动。

(本期:庆都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