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王之争”看西晋混乱的本质,原来都是源于对于权力的痴迷

2019-10-30     历史中简堂搜史君

永康元年(301年)正月,赵王司马伦称帝改元建始,可是司马氏其他封王能同意吗?同年三月,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常山王司马乂起兵讨伐,最终赵王司马伦兵败自杀。

今天搜史君就带大家看看在八王乱中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常山王司马乂这三王的争斗。

赵王兵败后,晋惠帝就被迎回洛阳,改元永宁,但是晋室却不可能因此得到安宁。

甲戌,以齐王冏为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成都王颍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河间王颙为太尉。——《晋书》

成都王司马颖先行到达洛阳后,“论功行赏”以齐王司马冏为大司马,加九锡;封自己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也加了九锡;以河间王司马颙为侍中、太尉,加三锡;常山王司马乂为抚军大将军,邻左军,不久改封为“长沙王”。

(注:九锡《礼含文嘉》曰:“九锡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器,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之士百人,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相信大家都看出了一些问题,那就是“成都王司马颖”对这次平叛有功之人进行“封赏”,这是一个封王应该做的吗?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相信各位都能看出来。这也是西晋为何会在贾后乱政后一直没有恢复稳定的一个原因:各路封王都想要在这场混乱之后,为自己谋得好处。

长沙王和成都王都是晋惠帝的兄弟,长沙王只比成都王大三岁,两人都是二十多岁的青年,齐王是晋惠帝的堂兄,此时已是中年,而被封“三锡”的河间王比这三王都年长一辈。

在搜史君看来,这几位王侯都立了大功,对于权力的欲望也随之膨胀起来,这样的话就很难和平共处了。

成都王和齐王都被加封“九锡”,这样看来不要说晋惠帝的皇位是不是能继续坐下去,齐王和成都王二人,为了谁的权利可以更进一步,都极有可能兵戎相见。

曾经有人劝齐王司马冏如果不能和成都王一同专心辅佐晋惠帝,就应该先削弱成都王的兵权。长沙王司马乂则认为西晋的大权应该掌握在晋武帝的儿子手里,劝成都王及时将朝廷中大权握在自己手中。

相信大家也都看出来了,说是三王之间的争斗,其实就是齐王和成都王的争斗,长沙王是支持成都王的,于是“三王之争”就变成齐王和成都王的权谋之争了。

成都王司马颖有一个优秀的谋士——卢志。卢志主张“以退为进”,劝成都王以母妃程太妃身体不适为由,带兵归邺,让齐王司马冏一人独揽朝政。搜史君认为卢志这个计策是为上策,成都王的让权,让天下人认为成都王不贪恋权力,是一个真心为西晋考虑的好诸侯。回邺后,成都王司马颖在卢志的建议下主动辞去“九锡”,还要求运送河北地区的米救济齐王部将以及战斗受灾的百姓;又去吊唁在平乱中丧生的士兵,收葬赵王司马伦旗下士兵的骸骨,因此成都王司马颖在天下百姓中的声望越来越高了。

但是,成都王司马颖的真实形象如何呢?

年轻的司马颖生的漂亮,却是一个没有多少才华、智力平平的年轻人,他又怎会有治国平天下的才华呢?

齐王司马冏专权,大兴土木建造府邸,终日荒淫无度。天下人对这些都看在眼里,知道这样下去天下大权迟早会落入他人之手。江东名士张翰也借顾脱身,说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说此人因天气入秋,秋风瑟瑟,推说自己思念家乡的鲈鱼菰菜、莼羹而推辞齐王,浩然南归,留下“莼羹鲈脍”的典故,大家就知道了。

十二月丁卯,河间王颙表齐王冏窥伺神器,有无君之心,与成都王颍、新野王歆、范阳王虓同会洛阳,请废冏还第。——《晋书》

这个局面就维持了不到两年。晋惠帝永宁二年(302年),河间王司马颙率先发难,上表称要和成都王共同发兵洛阳,请求身在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剥夺齐王司马冏的权力,由成都王代齐王辅政。同时,派张方发兵洛阳。而后长沙王司马乂也带领一百多名亲兵,以“大司马”谋反的罪名,号召讨伐齐王司马冏。

但是司马冏会乖乖就范吗?

不可能的,齐王司马冏以长沙王假传圣旨的名义进行抵抗,但是齐王司马冏好像忘了一件事:“晋惠帝现在在长沙王司马乂手里。”比圣旨、诏书更有力的“工具”就是皇帝本人了。

此夜,洛阳城火光冲天,如若白昼,两军混战,混战持续了三天三夜最终以长沙王司马乂大获全胜结束。

看到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齐王司马冏的死,和赵王司马伦的死如出一辙?

搜史君以为,在整个“八王之乱”中,这些王侯的死都是由于对权利的向往,在一位王侯掌权后,引起了其他王侯的觊觎、不满,等到这种情绪积攒到一定程度后,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就会有很多人响应,赵王司马伦和齐王司马冏都是以这种形式“被收场”的。

把司马冏赶下台,下一个又会是谁呢?

长沙王在洛阳掌权后,本来还事事都请示一下成都王司马颖,毕竟河间王和长沙王一开始都是支持成都王掌权的,可真当权力落在自己手中呢?长沙王不请示成都王了,兄弟关系变差了,最后河间王和成都王又一起开始联合反长沙王了,西晋的混乱大致都是这样的。

赵王司马伦掌权时期结束后,几乎整个八王之乱的掌权者都是被这么更换下来的,“三王之争”只是“八王之乱”的一个小缩影,“八王之乱”就乱在,一个西晋权力的更替太过频繁,而且都是各个王侯之间的争斗,如此以至于西晋从第一次混乱开始就再也没有恢复平静。混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诸侯王们都有一颗痴迷权力的心。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m4OSW4BMH2_cNUgGdy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