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封城日记》争议激烈,这种现象说明什么?骂方方都是什么人

2020-03-21     作家鬼谭

最近几天,围绕武汉作家方方《封城日记》的争议愈演愈烈,大有两阵交战,火力全开的感觉,且越来越激烈,火药味一天比一天浓。

前两天,网上冒出来一封“一位高中生给作家方方的公开信”,昨天又冒出来“一位初中生写的一封公开回信”,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都是假借学生之名炮制出来的,“高中生”的信是抨击方方的,初中生的信是力挺方方的。两方势力的交火,假借学生的口,把自己的话说了出来。背后不只是两个“人”,而是两方势力。

两封信,我都看了一下,“高中生”的信有人用“恶心”两个字来形容,我看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因为写信的人给人一种“人妖”或者“太监”的感觉,不阴不阳,阴阳怪气。信里表达的很多观念,陈旧而又腐朽,用来比喻的举例,恶心而恶劣,一些自证的观点和道理,恰好是反的,象是被埋葬了几十年的人,又从坟墓里爬出来,拿他死前的道理重新讲给人听。我看那封信,不仅仅是恶心,而且还很恶劣,还很险恶,看起来说话彬彬有礼,头头是道,其实就是想把方方置于死地,扣上一顶“丧失良知”,“某国内奸”的帽子,一棍子打翻在地。

做人不可以这样用心险恶,不管方方在日记里说的对或者不对,都不应该欲将其置之死地,她只不过写了一点自己在疫情期间的所见所闻,仅此而已。

有人说,疫情期间所有的作家都在沉默,好像都失责了一样。而只有方方公开发声,写了一点日记,却被一个“高中生”欲将她置之死地,那还有谁胆敢出来说话?这能怪作家们集体沉默吗?

“初中生”的回信我也看了,“初中生”是逐段批驳“高中生”的公开信的。

与高中生的口气相同的是,高中生多用“我妈妈说”,初中生多用“听我爸爸说”,哈哈,感觉是不是有点可笑?这背后的妈妈也好,爸爸也好,确实说明了这不是小孩子或者小学生的观点,这信也确实不是两个学生能够写出来的。

初生中的回信,确实要比高中生的水平要高出一截。没有阴阳怪气或者男不男女不女的感觉。道理也比较讲得通,观点也符合普世价值观,也没有欲将人一棍子打死的感觉。

其实,两个人都各代表着不同一方的群体观点,代表着不同的一帮人的观点。

方方日记在早期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反响,有一批方粉每天等着看日记,只是因为对武汉疫情的关心,对武汉普通民众生活的关切,因为有些底层的生活状态,在大媒体上是看不到的。对于里面的是是非非,没有太多的人去追究,大家只是想了解一些实情而已。方方日记的开始火起来,恰好是有不同声音在网上冒出来以后,有人开始指责方方写了负面的东西,是“给抗击疫情添堵”,这时候的声音还比较理性,没有太多的恶意,只是认为方方应该写点“光明”的,歌颂的东西,不应该将负面情绪传递给读者或者大众。这种声音多起来的时候,方方的日记反而开始受到更多地关注了。

早期只有部分人对方方的日记有不同看法,也仅是不同看法而已。但最近,突然之间,网上出现了有节奏地攻击和歪曲方方日记的文章,且越炒越烈,一直到出现了“高中生”和“初中生”的公开信。

我很不明白,你想说啥就说啥,想骂方方就公开骂,想挺方方就公开挺,政F不说话,谁也不能把你咋着,谁也不能把方方咋着,为啥要把中学生搅进来呢?05后的高中生和初中生,能理解你们说的这些东西吗?能明白你们为啥要这样吗?

这些文章不是官方媒体,而大多是出现在自媒体平台。骂方方的,无非三种人,不否定有部分人是为了赚流量,蹭热度,有部分人是带节奏,有意而为之,但更多的人是因头脑僵化,还在用几十年前那种“文革思维”思考问题,只能天天歌颂祖国山河一片红,不能见人说一声哪儿有阴影。

其实有很多骂方方的人,连方方的日记都没看过,或者没看懂,有些仅是道听途说而已。我相信真正看过方方日记的人,认真思考过方方日记里描写过的现象的人,都不会去骂方方的,只会认真去思考问题的。

我觉得,我们应该庆幸,现实中有方方这样的作家出现,如果大家都默不作声,我们的生活中不美好的东西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把不美好的东西晒在阳光下,才有铲除或者改正的机会。

另外,作为作家,作为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更多的人应该向方方学习,敢于发声,敢于将生活真实的一面讲出来,敢于将自己的真实看法表达出来。知识分子,被视作社会的良心,不管是一个人也好,还是一个社会也好,如果良心丧失了,那就真的无可挽救了。

文化界的方方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eSmCnEBfwtFQPkdgF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