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写的这三个家庭都是我的至亲,她们因为种种原因选择在接近40岁一胎也已经十几岁的情况下生下二胎。二胎至今已经十岁左右。他们三个家庭目前的三种状况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我今天写下来也算是供犹豫要不要生二胎的家庭作参考吧!
首先介绍一下这几家亲戚的基本情况:都是农民子弟,小学至初中没毕业的文化,65-70年间出生,兄妹五六个。
一
我的小姑:小姑和姑父同岁。他们年轻时没有认真当一个农民,也不想再当农民所以在小县城开餐馆、卖卤肉、做建筑工人、做厨师等,最终一事无成。在一胎儿子七八岁时到新疆农场打工日子才慢慢好起来,他们的儿子性格本来就偏内向,青春期后在家都是待在自己房间里跟他们没什么交流,所以他们动了生二胎的念头。所以他们已经39岁又生了女儿,自然欢天喜地地不得了!可是天意弄人,好日子过了三四年吧,姑父突然得了脑溢血,留下了后遗症,不能挣钱干活,虽然没有瘫痪但生活还需要人照顾。没有了这个顶梁柱这个家就天塌了。姑姑照顾着小女儿又照顾着姑父打着零工,凭借着还余下的积蓄拼命供儿子念完了大学。儿子大学毕业后不想待在新疆到南方去工作了因为能力一般今年26岁了月薪只有七八千块,姑姑带着小女儿回老家申请到了几亩地和低保户的补助,勉强过着。因为小姑文化有限精力有限,小女儿目前读5年纪了成绩很差也很难管教,住在救济房里周围也没有同龄伙伴,每天就玩手机,考试都没有及格过。小姑也很无奈,真的是力不从心。儿子这个年纪了买不起房买不起车出不起高额彩礼,家里还有这么大的累赘,所以对象也很难找。小姑就这么挨着,这种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二
我的小姨:小姨和小姨父也是24岁时生了一胎儿子,他们本身是地级市的城郊,但是没有经济来源所以一直在南方打工,姨父开出租车小姨带孩子,孩子大了就打零工。就这么日子还算不错养一个孩子压力也不大。可是孩子就读的是外来子弟学校,住的环境也都是外来务工的环境,加上父母的水平认知有限对孩子的教育也有限等等因素,他们儿子15岁初中毕业就辍学了也加入了打工行列,这一年小姨意外怀孕了二胎就生下了,也是儿子,虽然小姨姨父没要到女儿但也因小生命的到来再次做了父母欣喜了很久。过了几年他们老家的城郊也拆迁了,补了两套房子。到这里虽然没有大富贵但是日子也不难过。
但是去年,大儿子24岁小儿子9岁出现了意外,大儿子突然高烧了几天大人也没在意以为大小伙子发烧也不算什么病,后来去医院检查是脑出血,动了脑颅手术,前后住院一个多月花了20万左右,积蓄用完还借债。目前来看大儿子是没有后遗症的,但是医院建议先不要上班以修养为主,半年复查。经历过这件事,小姨和姨父整整老了不止5岁,两个人都接近50岁了要养不知道有没有彻底康复有没有后遗症的大儿子还要扶养教育才小学的小儿子,外公80岁了小姨也没有能力和精力照顾,上个月外公突然去世,小姨几次哭晕过去,对外公实在太愧疚了。小姨整天愁容满面,有一段时间眼睛都哭肿了,连老师发来的小儿子的成绩单都看不清,眼睛都开始老花了。如果大儿子有后遗症那他们的未来的日子该怎么办?只能拼尽全力把小儿子培养好,但是孩子以后什么样还是未知数。不过好在不管怎么样,还有小儿子这个希望!
三
我小舅妈:
小舅妈是个非常能干刚强的女人,吃苦耐劳能说会算在农村老家没人能超过她。不过女人的精明强悍也都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当时和小舅结婚时太穷太穷了。那个年代苦过来的人应该更能感同身受。
小舅是90年代初的高中生,在农村算是有文化的人了,可惜没考上大学最终也成了农民。
她们第一胎是女儿,自然就在想要个儿子,可是天不随人愿,到了政策允许生二胎的时候怀孕了两次都流掉了。各种调理治疗,舅妈36岁时终于生下了儿子,舅舅已经39岁,他们的女儿13岁。
现在舅舅47岁,舅妈44岁,经过顽强拼搏,在老家的镇上也有宽阔的门面房做着小生意,加上舅舅也算是有文化的人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女儿读初中时就放弃了家对面的公立初中去县城读私立初中,去年女儿也考上了大学本科,儿子读小学乖巧可爱。两姐弟好的不得了!可是舅妈的身体已经被各种疾病困扰,虽然不是大病但是生命质量也不太高!
不过舅舅舅妈也很满足了!毕竟有儿有女生活小康了!
总结:我记录这三家亲戚的现状是因为看到现在非常多的家庭纠结要不要生二胎,有人选择生有人选择不生,有人现在不生后来高龄后又生了。
我觉得刚好这三家亲戚生二胎后的现状非常具有代表性:
一 小姑家、生完二胎后家里的大人出了问题没有了顶梁柱,日子非常艰难孩子教育培养也力不从心。
二 小姨家、经济勉强小康但是其中一个孩子重病,不管是经济还是精力都几乎耗尽,好在还有一个孩子做为寄托和希望。
三 小舅家 历经贫困和磨难收获儿女双全,一家人其乐融融。但是舅妈身体不太好了会有些遗憾!
所以前面的路都是未知的,不管选择哪条路,都不是完美的,都可能会有遗憾和辛酸,但肯定也会伴随有收获和喜悦!
不管怎么选,如果选择了不管怎样都要咬紧牙关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开工没有回头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