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了“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这样的修为,结果自然就可以做到“以通乎物之所造”。物之所造,就是造物者、造化者嘛。如果你不能“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你就没有资格“通造化”。能做到这个,在《庄子》里面就称为“真人”境界,在佛教里就称为菩萨境界,在儒家则称圣人境界。
“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隙,物奚自入焉!”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修为境界,那么就“其天守全”,天性就完备了,精神就没有缺憾了,外物就不可能侵犯、扰乱你的内心了。
《庄子·德充符》里,专门谈到了神与形的关系。人的形可能不全,有可能先天残疾或患小儿麻痹症之类,也可能后天意外受到损坏。但是,我们的神不可不全,这个神全既是先天的,本自具足的,也是通过修炼而回归于圆满的。“其天守全”,我们一定要使自己的气聚而不散、德凝而不亏、智慧圆满而不缺。这些都是使“其天守全”的具体指标。
《菜根谭》里说:“宁居无,不居有;宁居缺,不处全。”这又是反其道而行之。因为“其天守全”,这是一派天然的境界,你没有一个“全”可守,才是真的“守全”。如果你执著、刻意地去“守全”,那个“全”反而缺了。就像你要去求“至善”,反而就离“至善”越来越远了。所以,“其天守全”用牛头禅师的话来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恰恰能够“其天守全”,所以不刻意去求全,反而是“守全”了。如果我们一门心思去“守全”,去追求完美,恰恰不能“守全”,遗憾会更多。这是道家的辩证法,我们反复咀嚼品味,真是妙不可言。你是叫花子就安心当个叫花子,你只要心安理得也是“其天守全”。 在阶级斗争的年代,那些“五类分子”,一三五拿扫把,二四六拿板凳。只要顺承命运的安排,心安理得,也一样是“守全”,没有哪个来说你不对。你批斗我,我就接受无产阶级专政,感谢你的帮助,我要重新做人,他还是“守全”,他还是有一碗饭吃,要给出路嘛。你如果要天天去申诉,天天去蹦跳,拒不接受这个专政,拒不接受这个待遇,对不起,那你就玩完了。
“其天守全,其神无隙,物奚自入焉!”你能在顺逆境面前都“守全”,那你的精神就没有漏洞了。拿金庸小说里的话说,就是没有练门、没有破绽了。什么叫作“物奚自入焉”?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我们的精神要达到“内不放出,外不放入”的这种境界。
“内不放出”,就是指我们自己的妄想、自己的种种“非见”、种种不好的念头,不能把它释放出来,一个歪念头、一个邪眼神、一个恶情绪都不放出。念头是因情绪而起的,善于控制情绪的人,才善于掌控念头。情绪是念头的根子,念头是情绪的枝叶,因为这个情绪一来,往往念头就控制不了。所以,首先要把情绪控制起来,情绪把控好了,念头自然也就能把控好。“外不放入”则是要屏蔽掉外面干扰我们身心健康的因素。所以,要达到这里说的“其神无隙”的境界,我们要学会“内不放出,外不放入”,那样就无损于身心了。
如果你达不到这样的修为,张三说你长、李四说你短,领导再批评你几句,你就手忙脚乱了。或者外边有什么事,比如股票跌了、家人病了,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一下就把你击倒了。如果这样的话,你这个人就太可怜了。
本文选自冯学成先生《禅说庄子--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