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政治没有实力支持,说了半天也是空的。有时候不说,实力摆在那儿,这些实力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形成的,人家无形之中就对你尊重。 ——钱三强
曾经
我们接连面对来自西方大国的核威胁
为维护国家安全
中国做出研制核武器和导弹的重大决策
1955年1月15日 中国核工业建设拉开序幕
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召开,会议讨论并决定建设中国自己的原子能产业,从此,我国核工业建设拉开序幕。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原子弹爆炸到核潜艇下水,从第一座重水堆到第三代核电品牌“华龙一号”,中核集团、中广核、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中国一重、国机集团、哈电集团、东方电气等央企在核电建造、运营及产业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核电成为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正是从这一天开始
中国迈出了走向新兴核大国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揭开了我国核工业发展的伟大历史篇章
这个决定国家命运的日子
也成为中国核工业的诞生日
那一天,一声巨响,从浩瀚沙漠到荒野戈壁,从边陲小镇到首都北京,人们奔走相告,热泪盈眶。天安门广场上一位老工人热泪盈眶地说:“从此以后,中国不会再有南京大屠杀,不会再有火烧圆明园,我们为此无比高兴和自豪!”
新中国第一份彩色号外
建国初,面对美国的核垄断与核讹诈,毛泽东提出:“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10年功夫完全可能。”
毛泽东在1958年6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
1964年10月16日北京时间下午2时59分40秒,主控站技能职员按下电钮,在10秒内原子弹从雷管点火、炸药起爆开始,能量向心田聚焦,高温高压压缩铀—235质料,核质料到达超临界值,中子轰击原子核,链式反响快速形成,原子核不停孕育发生裂变,开释出巨大能量。只见零点一到,强光闪亮,天地轰鸣,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而起,直上青天!第一颗原子弹,中国人的原子弹爆炸成功!
核试验现场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对这一段历史
我们并不陌生
但幕后千万科研工作者的血汗付出
却鲜为人知
1
魏世杰“核弹老人”
“我们现在经常讲‘两弹一星’啊,我们认为是很光荣的、很自豪的事情,是一个很大的光环。但是我们要知道,在这光环的后边付出了多大的牺牲和代价。不管什么时候,为国献身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1964年作为核物理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魏世杰受国家委派前往青海和钱三强、邓稼先、于敏等科学家一起进行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在戈壁荒滩上隐姓埋名26年,为我们国家的核武事业、国防事业奉献了全部的青春。这青春耗尽、白发暗生的二十六年里,他默默无闻、隐姓埋名,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过,无暇恐惧、煎熬心血、九死一生,而在他的嘴里,只有轻描淡写的一句“贡献微薄”,只余心满意足一句“值得”。
2
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
“这辈子没有虚度,一生都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我无怨无悔!”
黄旭华被抽调参加核潜艇制造工作之初,需要高度保密,黄旭华逐渐减少了和家人朋友的联系,整整30年没有回过广东老家。为数不多的家信中也只能告诉父母自己在北京工作,但单位、地址和具体内容一个字不能透露。上世纪70年代,黄旭华的父亲去世。当时,他忙于工作,无法回去奔丧。1988年,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回到广东老家,母亲已93岁。2013年,黄旭华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是这样写的: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当年英雄虽已白发
他们最大的心愿
就是我们的国家能早日建成科技强国
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
55年过去了,中国核力量由无到有,由弱到强,从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到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巨浪”系列潜射弹道导弹以至最新的“长剑”系列陆基、空基巡航导弹......它们,为保卫国土安全铸就了一柄利剑!
让我们
向科学家致敬
向民族脊梁致敬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 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
编辑:郭晗
审核:青青
(部分文字来源于人民网、国资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