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乱了!”3月30日,福特中国高管王丽(化名)被美国总部紧急通知召开线上会议。24小时之前,原定于6月举行的北美车展(即底特律车展)正式宣布因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而被迫取消,举办场地TCF中心将被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征用改建成集中收治病患的方舱医院。
这已是今年因疫情被迫宣布取消的第二个国际车展,在此之前,日内瓦车展已因同样原因被迫取消,北京车展和纽约车展也宣布延期。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全球将很难再现车展身影。
“所有预算都要重新做,每天都在商讨应对机制。”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刚刚被控制住,王丽还来不及舒一口气,就因疫情开始在美国蔓延而再次陷入到商讨解决之策的漫长会议中。“真正是刚刚打完上半场,就马上进入到下半场。”王丽无奈地表示。
3月30日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现场,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自2月19日到现在,汽车行业企业整体开工率已由60%左右提升到97%,员工复岗率由50%左右提高到82%,总体达产率已经与去年同期水平相当。
但对于汽车行业来说,目前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整个消费需求不振的问题。”辛国斌说,即使目前企业复工复产率比较高了,由于市场需求不足,企业库存增加,有可能在后续的一段时间里,一些企业的达产率还会进一步降低。
为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辛国斌表示,工信部积极配合相关部委,研究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的政策建议,督促各地区加快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目前已有广东、山东、吉林、海南和深圳、宁波、杭州、南昌等省地市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政策。
具体政策方面,杭州市在2020年一次性增加2万个小客车指标;长春市出台规定,购买本市生产并在省内销售落籍的汽车,每辆给予购车价格3%的一次性补助,最高4000元;广东省则鼓励广州、深圳放宽汽车摇号和竞拍指标。
中国车市的消费信心正在逐渐恢复,但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汽车产业链中,没有一家企业可以独善其身。对全球汽车产业来说,危机并没有解除。
由于海外新冠肺炎疫情的加剧,三月份以来大批跨国零部件企业纷纷宣布暂停在欧美地区部分或全部的生产,
随着疫情在欧洲、美国、印度等地持续蔓延,多家跨国车企相继叫停了当地生产,零部件企业也未能独善其身。博世、大陆、布雷博、舍弗勒、马瑞利、伟巴斯特、采埃孚、米其林轮胎等跨国零部件制造商纷纷表示,将停止或放缓在欧洲等地的生产。
在十多天前,博世、大陆、法雷奥、采埃孚、伟巴斯特、奥托立夫等还纷纷表示,他们的工厂将继续运营,除非汽车制造商为了应对需求下降削减订单,以及政府为了遏制病毒传播颁布新的法规。其中大陆甚至认为“临时工厂关闭是公司最后的手段,只有在极端情况,以及当局的要求下才会实施”。
如今不过短短数天,各大零部件巨头就纷纷调整了生产节奏。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疫情在海外大肆蔓延,导致员工返岗迟滞、国内外物流受阻、物料供应无法保障,海外整车厂的生产也齐齐陷入了大规模的停滞。
众所周知,一辆整车的生产往往会涉及上万个零部件,并且需要全球化采购物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都有可能波及到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进而引发大规模“断供”危机,影响到整车的生产节奏。这在此前国内疫情严重时,已经得到了验证。那么目前疫情中心已经从国内转移到了国外,这会否让国内零部件企业遭遇“二次冲击”?
目前来看,很有可能。“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可能不得不更换供应商,并且压缩采购周期,因为我们的钢材主要是从意大利进口的,一次采购基本会满足4个月的生产,所以目前还有库存可用。但随着库存量的不断减少,与此同时意大利却因疫情对各项活动实施了严格的管控,导致我们无法开展新一轮的采购,那么在现有库存耗尽之时,我们就得考虑采用国内的材料了。”一家上海原材料供应商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国内爆发疫情时,该公司因部分员工为湖北籍,节后无法按时返岗,加上初期上海地区对企业复工管理比较严格,导致公司的正常生产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并且还因此无奈放弃部分已经谈妥的订单。
本来已经因国内疫情元气大伤,还未恢复正常,海外市场又开始沦陷,国内部分零部件企业接下来的遭遇会如何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有海外采购需求或者零部件出口业务的企业,一方面面临上游原材料断供的风险,另一方面车企端需求的锐减,很有可能再次停产,或者不得不以更高的成本获取原材料。
福耀玻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前国内疫情严重时,因员工返岗受阻,下游整车厂迟迟不能开工等,已经遭受了一波冲击,现如今海外爆发疫情,车企大范围停产,需求大规模下降,而其在欧美地区也有多家工厂,这将使福耀玻璃的业绩再次受挫。
所以,短期来看,国内各大汽车主机厂因有两个月的安全库存周期可以正常运转,但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较长,供应链的压力就会在国内逐步显现。
雪崩来临之际,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所以,应对疫情是一场全球战役,国内车市回暖也并不意味着危机已经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