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亚洲的历史风云变幻、波谲云诡,荣耀与耻辱并存,先进与落后同在。由于西方率先实现近代化并积极进入亚洲,亚洲国家纷纷陷入被动局面,在不利的大环境下,日本却出乎意料地顺利完成了近代化,跻身列强行列。很多亚洲国家想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但无一成功,从历史角度来看,日本的近代化是一个无法模仿的案例,这与其特殊的历史基础和制度支撑有关。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日本历史与西欧历史
日本是个独特的国家,虽然身处亚洲,但它的历史却跟几乎所有亚洲邻国不同,反倒是与万里之外的西欧有着“镜像”一般的相似性。日本和西欧诸国的历史差异,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甚至可以断言,日本和西欧拥有相同类型的历史。
首先,日本与欧洲国家一样,建立过殖民地。这一点是其他亚洲国家不曾出现的现象,日本从来不曾沦为殖民地,还在东南亚建立过殖民地。
其次,革命的经历。日本和西欧诸国都曾经有过数次革命的经验,例如英国的光荣革命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因为这些革命,它们相继克服了国内旧有的矛盾,实现了飞跃性的新发展。这种历史的进步,主要是由内部力量的质变所引起的。相对而言,其他亚洲国家,例如印度,就是没有革命经验的国家。此外,印度屡次遭受外来的侵略与破坏,也就是说印度的历史一直是由外来力量所推动。
光荣革命的后果:开明的玛丽二世和丈夫威廉三世统治英国
再次,成熟的封建制度。日本和西欧诸国曾有过封建制度,而且日本和西欧诸国也都因为中产阶层的革命而终结了封建制度。话说回来,其他亚洲国家,因为没有国王(将军)——领主(大名)——骑士(武士)这样典型的封建制度,所以也就不会爆发为了清算封建制而出现的中产阶级革命。
支持明治维新的日本武士
最后,自由都市、雇佣关系、农民战争、宗教改革等西欧所经历过的历史事实,日本历史上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是其他亚洲国家都缺少类似的历史基础,也就是说,理解其他亚洲国家的历史,与分析日本的历史,必须采用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近代化的制度支撑
除了历史基础之外,日本还在很多制度方面有其独到之处,最明显的一项就是继承制度。亚洲大部分国家,如中东、印度和中国,都实行均分继承制,家中老者去世后,子女们会平分财产和土地。比如中国的均田制及其各个变种制度都有均分土地的要求。
然而,日本和西欧的传统制度都是长子继承制,这或许与两者都具有共通的封建制有关。封建制度的基础就是土地的集中,如果大领主的土地任意分割给子孙的话,封建制的基础必然瓦解。
其次,日本的婚姻制度也与其他亚洲国家不同。在古代亚洲各国,男子可以娶数位侧室,比如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社会文化对于男子的妻子数量极为宽容。传统上,一夫多妻,或者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是公开,而且被允许的。然而,日本虽然没有明文的婚姻禁令,但至少在民间层面,没有人敢公开一夫多妻的事实。另外,日语中“日阴者”这个词便是用来表示只能活在暗处,不被社会承认的女人,这种人一般就是已婚男子的侧室。
日本国内普遍认为,从明治维新以来,始终在非常勉强地进行近代化,因此至今依然留下相当多尾大不掉的“前近代”要素。事实上,这种看法相对正确。对日本自己来说,近代化确实并非一帆风顺,但是对比其他亚洲国家来说,却像是水到渠成的事件。日本有些历史学家认为,“日本的近代化只是完成了应该完成的事物”,如果与其他亚洲国家相比的话,甚至会感觉日本的近代化完成得十分轻松。也就是说,日本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近代化。
印度的种姓制度
然而,类似印度这样的古老亚洲国家,在进行近代化时,却背负着大量的历史包袱,存在相当多日本和西欧诸国所没有的恶劣条件。例如种姓制度、人口过剩、贫困、缺乏资本、外国的殖民支配,以及沉重的宗教压力。因为古老的制度包袱,这些国家要用既有的手段进行现代化,总显得步履维艰,迈出每一步极为困难。
日本不是亚洲国家模仿的对象
在欧洲,西欧诸国是个特例,完全与中欧和东欧不同,这种情况在亚洲也存在,日本自成体系,与古老的印度和中国不同,也与更遥远的中东不一样。
在亚洲,只有日本快速地完成了近代化。老实说,日本并不存在完成近代化的特殊方法,或者“独门秘籍”。亚洲的后发展国家,在某些时刻认为日本可以当做它们近代化的榜样,日本内部也存在着日本是亚洲诸国近代化模范的想法,但是这样的想法并不正确。事实上,日本很难成为这些国家的榜样。日本是个即使想要模仿也不得要领的案例。因为日本跟这些国家完全异质,双方国情存在巨大差异。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依田熹家曾指出,日本近代化比较顺利的原因,是由于本身自带的社会和文化要素善于兼收并蓄,这是中国等其他亚洲国家所不具备的特点。
依田熹家
依田熹家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从对待文化的态度上来看,日本因为在古代是后发国家,往往秉持一种谦虚的心态,可以迅速吸收外国文化的养分,而且日本对待文化的宽容态度,使得多种文化能够并存。相比之下,以中国为代表的的古老国家,都有自己灿烂的文化基础,已经没有更多的文化空间以容纳外来文化,再加上古老文明特有的文化自尊,也使得它们无法放下身段主动接受外来文化。
从日本的种种社会状况来看,与其认为日本跟其他亚洲诸国近似,倒不如说日本跟西欧更为接近。这的确是事实。虽然从地理上看,日本是亚洲国家,而且,它常常以自己是亚洲的代表自居。然而,如果将日本视为亚洲国家的模仿对象,就大错特错了,亚洲诸国有各自的特殊性,日本则更特殊,二者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早在数百年前,日本就跟其他的亚洲诸国走上了不同的命运之路。
如果说由于日本近代化的巨大成功,就将其作为模仿对象,那么后发国家肯定会走上一条南辕北辙的不归路,日本并不是亚洲国家的模仿对象。
近代化和现代化的思考
同一个时期内,各个国家选择的历史发展道路,有共同性或普遍性,比如,所有国家都希望由古代走入近代和现代。但同时,各国家又由于国情不同、历史不同,因而具有各自特点与个性。
不同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尝试了不同的道路,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日本作为成功近代化的国家,率先走上了发展的正轨,势必成为模仿和研究的对象,但它基于特殊情况下的成功经验,并不具有普遍性,不是可复制的发展模式。
对于亚洲国家来说,假如近代化是一个西风东渐,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逐渐传播的历史过程,那么现代化则是所有国家同时在场的新起点。想要实现近代化,对于亚洲国家来说,模仿日本已经是错误的方法,更别说实现现代化了。
现代化与近代化的语境完全不同,而且实现过程完全相反,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并非模仿的过程,而是一个从西方文化模式的压力中“逃生”,重新建立自我文化自信的过程,是一个立足于“我”,以“我”为主的兼收并蓄的过程,简单来说,现代化是一个脱离其他文明影响,建立本国文化的发展过程。我们从日本成功近代化的历史中看到:各国都有独一无二的国情,一味模仿只是邯郸学步,想要成功实现自我发展目标,必须走适合自己的路。
参考资料:
《新编日本近代史》宋成有
《日本史》康拉德·托特曼
《日本文化史》家永三郎
《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内藤湖南
《东亚近代史》加藤祐三
《近代日本的亚洲观》子安宣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