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一场特殊的联合升旗仪式之后,在校庆之日,北京大学2020年五四青春诗会在校内静园拉开帷幕。诗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医三院院长乔杰以及北大援鄂医疗队“90后”队员等多位北大人讲述在武汉抗疫一线的难忘故事和征战岁月。
活动开场,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代表朗读《春天的回信》。
整个诗会分为四个篇章,主题分别为“白衣执甲 堪当大任”“星火成炬 青年担当”“练就本领 勇挑重担”“不惧风雨 青春绽放”。
第一篇章中,北医三院院长乔杰以及北大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代表讲述了在武汉的日日夜夜。
“10天前,武汉重症新冠感染病人终于清零了,这标志着以荆楚大地为主战场的一群防控阻击战,取得了真正的阶段性胜利。北大援鄂医疗队微信群里再一次一片欢腾,队员们泪流满面。”身穿白大褂,乔杰拿着话筒走上舞台,思绪不禁飞回3个月前,新春佳节,放下未尽的团圆饭,北大援鄂医疗队队员们告别亲人,驰援武汉。
自那时起,北大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和北医三院分别以百人大团建制、院长带队,创建危重症救治新单元,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打响了一场生命保卫战。她记得,从重症病房的一床难求到床等人、同时间赛跑、和病魔较量,北大医学人边治疗边探索,北京大后方多学科支持,强化感控,注重医疗和护理结合,规范化的高质量救治迅速彰显出北大医学的底蕴和实力,“我们出色地完成了提高救治率、降低病亡率的任务,向党中央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让乔杰印象深刻的是,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武汉第一站就是看望一线医务人员,总书记在火山山医院的院子里站了半个多小时,对医务工作者给予高度肯定,对大家的奉献和牺牲多次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也是在那时,北大援鄂医疗队的“90后”党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提笔给总书记写信,这群年轻人表示,一定会站好最后一班岗,贡献“90后”的青春力量,争做共和国的脊梁。
4月4日,送最后一对危重症的老夫妻出院后,乔杰说,我们按下了病房的清零键,“这意味着我们真正的完成了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
她感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北大青年医务工作者发扬五四精神,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果敢、担当、成熟、成长,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确实有理想、有本领,也有能力,一定会成为共和国的栋梁之材。
作为援鄂医疗队一员,北医三院护士梁超在屏幕上展示了一份“毕业礼物”,这是他们送给独立接管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11病区后第一位治愈的患者。他说,这里面有很多细小的心意:从队员的补给中省出来的巧克力象征甜蜜;手工制作的星星,象征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贺卡上,队员们写下武汉-北京、同济-三院,并留下了每个人的签名。
梁超记得,为了给这位同样是护士的患者缓解焦虑,年轻的同事们就在病房里开展“话疗”,聊“加油武汉”“加油热干面”,聊武汉的过早、武大的樱花、美丽的长江二桥……他说,在北医三院护理部摸索出的“三米阳光”,带到了武汉,留在了武汉。
援鄂医疗队里,还有更多暖心故事:有年轻妈妈舍下年幼的孩子,毅然出征;有队员辞别新婚的妻子,奔赴前线;有队员千里迢迢背上工作服,在武汉精选各种角度跟家人视频,避免暴露在武汉的实情……这一切行动的答案,早已蕴藏在他们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许下的初心之中: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随后的篇章中,北大外国语学院院长宁琦讲述此次疫情中,北大学子投身多语种应急语言服务的故事。她说,北大外院有一支几百人的多语种翻译志愿者团队,用语言的力量连通中外,把中国的防疫经验分享给世界。她说,“孩子们用严谨的专业精神承担起一项又一项重要的翻译任务,他们让我看到了青年人为国家而战斗的决心。”北大学生还分别用英语、日语、乌尔都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波斯语等不同语种表达共同的心声“我爱你中国”。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任敏
编辑:徐慧瑶
流程编辑 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