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伊姐(周桂伊) 杉姐
国外疫情仍然在肆虐,前几天美国总统都感染了,但对于我,以及我身边的很多朋友来说,那种心理上的紧迫感,已经大不如过年的时候。
疫情过后的第一个双节,很多家庭的主题都是团聚和欢乐,武汉的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热闹得彷佛一个迟到的春节。
在这个时候,一部抗疫大剧悄悄开播了,全明星阵容,非常强大,豆瓣评分高达8.8,网友的评论也很好。
但说真的,我心里有些抵触,一个原因是怕拍失真了,成为歌功颂德的伟光正。
另一个原因:毕竟那段时间整个中国,都太惨烈了,那段时间我也经常半夜哭、失眠、感觉世界都灰暗了。
虽然仅仅过去八个月,但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等到我整理完心情,我还是决定去看这部剧。
刷剧的过程中,我数次泪目, 它太真实了,像那时候,一张张网络上流传的照片的GIF版。
在剧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奇思妙想防病毒的普通人。
还记得网友们上传的各类自制防护工具吗?
电视剧里,有因为消杀过头,而中毒的村民。
这件事,也的确在现实里发生过。
(女子车内喷洒消毒液中毒)
怕把病毒带回家,以车为家的医护夫妻。
女护士长(陈数饰)站在隔离病房外看望丈夫,只敢看不敢哭。
有奶奶死去后,在家里一个人守着奶奶尸体的小女孩。
(独自隔离在家的孩子吃社区送来的晚餐)
氧气瓶不够,必须要在病人中做选择的医生。
它只有真实?不,它还有惨烈和残酷。
前一秒还在市场买鱼的老太太,后一秒就忽然倒地。
住在楼道里,看着身边病友一个个去世,出高价要病房的阿姨。
那个整天跳广场舞、唱歌、演戏一片欢乐祥和的方舱,在最初乱成一团,厕所垃圾流得到处都是,物资不齐全,患者们天天闹着要出院......
病人已经失去生命体征,还在拼命抢救患者的医生。
这就是我们躲在家里,寸步不出的日子,中国的真实大地。
这部剧的开头,镜头对准了江汉医院,这是一所传染病医院。
医院忽然有了十几例发热病人,病情危重,特点类似,经验丰富的老院长(张嘉译饰)嗅到了事情的紧急性。
同是医生的儿子援非已有三年,三年里两个人没见过面,老院长明白这次去探望儿子的计划又要落空了。
女护士长(谭卓饰)难得请假一回,去参加儿子重要的比赛,结果却被医院一个电话叫了回去。
老院长马上安排了隔离区,调整了人事安排,准备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但医院涌入越来越多的病人,以及两手空空没有物资、医院内医生护士没有防护装备的事实......
让他喘不过来气。
更糟糕的是,医院内部医护人员也被确诊了,连保安都纷纷辞职。
身患渐冻症的老院长连续在医院工作,那双腿已经跛得越来越严重了。
毕竟,老院长能想到的最严重的情况也就只是流感那一次了啊。
《在一起》一共20集,有十个小故事,我最感动的是第三个故事《同行》。
在《同行》中,故事的主人公是女孩荣意和小伙乐彬。
抗疫路上,之所以能同行,是因为他们都是身在外地的武汉医务工作者。
女护士荣意年前回了老家,在父母的怀抱里,她就是个小女孩。
母亲一会儿担心她衣服穿得太薄,一会儿要没收她最喜欢的辣条零食,一会儿给她拿来本命年的红内裤、红腰带......
荣意也没闲着,跟母亲顶嘴: 辣条也是红的。
同事打电话来说,人手不够用,急诊室快撑不住了。
她服务过的社区奶奶说,药片弄乱了,不知道该吃哪种药了。
于是,大年初一,荣意决定回武汉。
母亲劝她:“人家那么多医生,水平都比你高,你回去有什么用。”
父亲沉默了许久点了头,说:“医生,就是给人看病的。”
没有回武汉的车,父亲去找亲戚帮忙,结果亲戚怕感染,拒绝了,还说也许这就是天意,让荣意在家里躲一下。
但荣意已经下定决心,最终决定一个人骑自行车回武汉。
离开村口的那一刻,村里的障碍栏重重放下来。
她对父母说,放心吧,当初上小学,她每天能骑20公里呢。
母亲在荣意身后哭着说,本命年第一天,她就走了,当初给她取名荣意,就是希望她容容意意,结果她选了一条不容易的路。
男医生乐彬疫情爆发初期待在上海学习,朋友特地给他包饺子,但端起饺子给父母拍个“放心照”的时候,他的表情是这样的。
心系武汉,他始终没办法高兴起来。
和荣意一样,大年初一,他决定回武汉。
经济舱没票了,他说商务舱也行,但售票员说,现在连头等舱都没票。
最后买到离武汉最近的火车票,上车的时候,跑到摔倒。
下火车后的两百多公里,他决定租车,而此时的荣意自行车坏掉,开始骑共享单车。
两个在特殊时期选择逆行的年轻人先在网上相遇,进了同一个微信群。
当同行(hang)还是同行(xing)的问号打出来之后,我哭了—— 陌生人啊,因为抗击病毒的决心,是同hang也是同xing。
荣意和乐彬两个人在华容县的边界相遇,被村口的老大爷拦住。
亮明了身份后,说了很久才被允许进入,结果荣意一个喷嚏,又让村民一阵恐慌。
最后,大爷用那把“义”字大刀,重重敲在地上,同意放行。
两个人最后骑着村里的小摩托车,和支援武汉的外省车队,一同到达。
我们想不到,医生们来一趟武汉,背后有这么多故事。
离开家回武汉的路上, 荣意再次打开书包时,发现了母亲塞在书包里的辣条。
母亲甚至连没吃完的半袋辣条,也细心地用红线缠好,放进了她的包里。
看到这里我真的 泪流满面,在妈妈的心里,不管你长多大,永远都是她身上的一块肉,永远是个需要呵护的孩子, 你担当着你的担当,她牵挂着她的牵挂。
《在一起》的最后一个故事是《武汉人》,这个故事是所有故事里,我最难忘的,也是所有故事里,人情连接点最多的一个。
某小区忽然有了确诊病例,社区工作人员接到通知,马上封闭小区。
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社区工作人员忙到吐,需要每天入户量体温,检查大家情况,还需要为大家采购生活物资、药品等等。
就连狗都得由社区工作人员集体遛。
但每天闭关在家的小区住户内部,也没闲着。
张萌饰演的儿媳娇娇,因为小区临时封闭,丈夫和儿子被关在了小区外。
中国人情关系里,婆媳关系最难处,但这次,娇娇被迫和婆婆关在了同一所房子里,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
更糟糕的是,婆婆隐瞒了和隔壁确诊婆婆一起买菜的经历。
儿媳的嘴没客气,当下就质问婆婆:刚才人家做调查的时候,您怎么不说实话,您这样叫刻意隐瞒,会害死人的,您怎么这么自私。
娇娇还要求婆婆戴上口罩,和自己保持两米距离。
婆婆委屈,觉得自己遭到了嫌弃。
两个人的关系冰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没过几天,婆婆真的发烧了。
娇娇的恐惧溢出屏幕,消毒剂就差直接喷到婆婆身上了。
但这时,婆婆的第一反应是,被隔离在小区外的儿子和孙子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问题。
娇娇的心态崩了,为什么在婆婆心里自己连猫狗都不如。
娇娇最后也终于被婆婆传染,病倒了。
因为没有医院没有床位,两个人只能在家自行隔离。
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娇娇装作没事的样子,跟父母说自己一切都好。
但事实是,娇娇情况比婆婆还严重,婆婆拖着病体,还每天给娇娇做饭。
医院的救护车来接人,说空出了一个床位,这时候,故事反转了——
- 婆婆想让媳妇去,为媳妇穿衣服、穿袜子。
- 媳妇关上门,想让婆婆去,但婆婆用了最后的力气,把门撞开,把媳妇送出去。她说:“宝宝不能没有妈妈。”
儿媳无法接受良心谴责,或者余生来自丈夫的压力,把生的希望留给婆婆;婆婆觉得自己年龄大了,活够了,但儿媳还年轻,且“孙子需要妈妈”。
多么真实的中国婆媳关系啊!!!
两个人为了一个男人纠缠、愤怒、指责,但关键时刻, 婆婆把儿媳送出去治病,自己死在了家中。
把媳妇推出去的那一刻,她把手上的镯子撸下来,套在了媳妇胳膊上。
抗疫题材并不好拍,它宏大、复杂、敏感。
《在一起》之所以能得到认可,首先是因为它的覆盖面足够大,也足够细。
短短20集,直击医护人员、外卖小哥、普通市民、病人、病人家属、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婆媳、恋人、朋友......
同时,它不仅表达立场,更加讲故事,讲细节,讲人性在灾难面前真正动人和残酷的地方。
外卖小哥去送外卖,顾客放在门口一杯热梨汤,真实而有温度。
一直被小护士照顾的患者,出院时对小护士恋恋不舍。
(还搬来了《安家》中的超甜CP)
老太太在医院门口送别老伴的遗体,镜头马上给到的是老太太手中一张两个人年轻时的照片。
深夜看到驰援武汉的车队,小伙子和扫大街的大爷,也能激动得跳舞。
《在一起》中人物最打动人的地方是真实,不回避人性里真实的懦弱和恐惧。
心态崩塌的护士(倪妮饰)想临阵逃脱,因为她的病人都死在了病床上。
但说归说,她还是坚持着,她说“要辞职也得等疫情之后”。
是在巨大的变故后,大家慢慢放下了利益、矛盾关系、身份、纠葛,从中学会善待生活,学会珍惜平凡。
看看这些影像,去想一下,2020到底意味着什么?
就在几个月前,我们见证了空无一人的北京长安街、上海隆基、广州小蛮腰、中国的地标都集体沉默。如果起点雾,承载14亿人的土地就像寂静岭。
(大年初一的武汉,被大雾笼罩。)
(二七长江大桥,一天也过不了几辆车。)
(图片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喧闹的光谷广场、汉街变得异常冷清)
( 失去人潮的长沙街头)
(空空如也的北京地铁)
有多少人被永远凝固在了2020,有多少人生命轨迹彻底改变。
死亡1870例:武汉会过关,过不去的是一个个随风离散的家庭
29岁女医生去世:你一狂欢,他们的死就轻如鸿毛
灾难无情,国家尽力了,人民也尽力了,我们需要这样一部片子,或者更多这样的片子, 记录一下那些与生命有关的细节,那些注定被历史遗弃的小事,那些被前进的社会慢慢模糊的表情。
疫情终究会走远,但《在一起》的日子,绝对不应该被遗忘。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CS8KnUBeElxlkkaIwE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