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那年美美
一
前几天,一个孩子在街头迷路的视频喜提热搜。
孩子背着书包,穿着校服,在傍晚车来车往的马路口,焦急而又慌张地四下张望,并不时向过往的行人问路,最后又跑到在附近执勤的民警跟前求助。
原来,孩子刚上小学三年级,因成绩没考好,被前来接放学的妈妈扔在了半路上,不知道怎么回家。
不可否认,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色,这是人之常情。可孩子成绩不好就不顾后果地丢马路上,真的合适吗?
就像网友说的:“孩子也没因为你工资不高就不认你当妈啊。”
确实,在生活中,不论我们是什么样的父母,孩子都会一如既往地接纳我们。而我们,看似在拼尽全力地爱孩子,殊不知多少都带着些条件。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只要是我爱的人,我就应该接受他本来的面目。
深以为然。
不论孩子是否符合我们的期待,都值得无条件去爱。
真正有格局的父母,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二、无条件爱你,只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斯坦福学院前院长朱莉·莉斯科特,曾在TED演讲上提到:想要让孩子懂得爱自己,我们就要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
那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呢?
就是父母爱孩子,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它是所有孩子都应得到的礼物。
比尔盖茨在很小的时候,言语非常叛逆,还经常跟父母顶嘴。
而且,跟其他孩子相比,他的许多行为都很特别。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搭理人;
总是一个人不自觉地耸肩;
对秩序有着强迫性的要求。
如果在别人眼里,可能会认为盖茨的与众不同是一种病态。
可父母并没有因此而另眼看他,而是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并且改变观念,尽量顺着小盖茨的思路去教育他。
不仅如此,父亲还把盖茨转到了对孩子个性更加尊重的昂贵的私立学校。
更是不惜将家里的车库改成工作间,让盖茨自己动手进行机器的拆装,并和他一起参与到敲敲打打的探索当中。
正是因为父母对他无条件的爱,才造就了今天的盖茨和他的微软帝国。
我们无条件爱孩子,并不是出于“他们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是谁”。
也不是关心“我如何才能让孩子听话”,而是思考“我的孩子需要什么”。
说白了,就是你从未让我骄傲,我也待你如宝。
只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三、有条件的爱,正一步步造成孩子的“资格感缺失”
很多时候,我们总给孩子这样的承诺:
“只要你不哭,我就给你买冰激凌。”
“只要你听话,妈妈下次还带你来。”
殊不知,孩子的理解是:我只有符合这些要求,妈妈才会爱我。
父母的爱原本是天生的,可在孩子看来,它是需要通过自己努力去表现,才能争取到的一项特权。
美国丹佛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为得到家长认可而必须达到某些条件的孩子,最终会变得不喜欢他们自己。
因为只有当他们表现“优秀”时,他们才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否则就是没用。
《无条件养育》一书里,作者曾分享过自己朋友的故事:
面对自己4岁的女儿生气时,朋友的处理方式是,无需剥夺孩子任何特权,也不必提高声音,只需冷静地对孩子宣布:你若再生气,我将离开房间,让你一个人呆在这里,直到你停止喊叫。
没想到孩子马上哀求说“不要”,然后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听话。
起初朋友认为这种方式非常见效,无需惩罚,就能看到想要的结果,直到她总是想起孩子眼中流露的恐惧,才渐渐意识到,这对孩子来说,比任何惩罚更残忍。
因为这就相当于告诉孩子:你没有满足我的条件,我要撤回对你的爱。
而这种爱的撤回,会被年幼的孩子解读为“抛弃”,孩子会认为自己没有资格享受妈妈的爱。
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资格感缺失”。
就是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拥有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某一个人,某件物品,或某段关系,这其实是一种自卑的表征。
一个缺乏资格感的孩子,内心深处总有一个魔咒,那就是“我不配”,长大后很难找到自我价值。
四、有条件的爱,让孩子的“报复性补偿心理”如影随形
前不久,我去朋友茜茜家做客,一进她的房间,就被惊呆了。
而立的人,床头和沙发上却堆满了各色各样的布娃娃。
仔细问才知道,原来,小时候她央求妈妈给自己买娃娃,可每次都被妈妈一句话堵了回去:只要你进了班级前五名,我就给你买。
就这样,妈妈的话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抑着她的渴望,一个求而不得的布娃娃梦想,伴随了她整个童年。
长大后,她才意识到这是一种报复性补偿的病态心理,她疯狂买娃娃,为的是补偿童年那个缺失的自己。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用这种补偿心理解释了一个现象:
如果一个儿童有某种主观上的自卑感,那他的生活风格将倾向于补偿这种自卑感。
而这种补偿心理,并不是个例。
有数据表明,一年有7000万成人给自己买玩具,其中57%是90后。
这恰恰映射了童年时被无情抑制的某种愿望,在成年有购买能力之后,进行报复性补偿的一种心理。
父母有条件的爱,导致孩子成年后的不安感深入骨髓,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会逼自己去改变。
五、无条件爱孩子,其实并不难
那父母究竟要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呢?
1.重新考量对孩子的要求
金星曾在一档节目中谈到,大儿子嘟嘟刚上小学一年级时,本期望他语文成绩能考到九十分,没想到却是全班倒数第二。
这时候的金星,先是决定把要求降低到60分,给孩子进步的时间,然后慢慢再提到70分,同时将自己置身孩子的处境,心平气和地跟他一起找原因。
到了期末,孩子成绩果然提高不少。
有时候,孩子没能如我们所愿,可能是我们的要求超出了孩子当下的能力范围。
这时,我们需要重新考量要求。
2.不说没必要的“不”,建立自我暗示
《超级育儿师》里的蓝海老师,曾经讲过自己的经历。
有一天,她女儿在晚饭前吵着要吃苹果。
她没有直接说不,而是蹲下来,温柔地看着孩子说:“好的,宝贝,我们先吃饭,吃了饭半小时以后,就可以吃苹果啦”。
孩子满意地点了点头,乖乖地坐下来吃饭。
试想,如果直接对孩子说:“不,你不能吃苹果,得先吃饭。”
这在孩子看来,自己是被妈妈拒绝了,结果可想而知。
而在妈妈看来,因为孩子没有满足我的条件,我才拒绝了她。
所以通过巧妙对孩子说“不”,让孩子觉得自己被接受,同时也给妈妈建立心理暗示,就是我任何时候都没有拒绝孩子。
3.同一问题不同方式处理
李玫瑾教授曾在一堂讲座里提到,自己的外孙女不爱吃青菜,而女儿总是强迫孩子吃,还吓唬说“你不吃青菜,妈妈就不带你去游乐场了”。
这时李玫瑾建议女儿,孩子不吃青菜,可能是不喜欢青菜的做法。
于是女儿试着把青菜碾成菜泥放在寿司里,没想到孩子都吃光了。
其实同样是吃青菜,只要我们换个方式,孩子带来的结果就可能不一样。
无条件的爱,并不是溺爱。
溺爱是父母毫无原则和底线地宠溺孩子,不给孩子建立规则和界限。
而无条件的爱,是即便孩子没有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没有考个好成绩,没有乖乖听话,甚至有些残缺,我们都不会拿任何条件去要挟他们,更不会放弃他们。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信,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让孩子长大后不会觉得只有在成功时,自己才有价值。
他们有能力面对失败,却不会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
一个无可置疑地深受父母宠爱的人,会终生保持胜利者的感觉,他这一生,都能不断获得成功。
真正有格局的父母,都会无条件地爱孩子。被这样爱着的孩子,心里会有爱,眼里会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