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后一支军队,固守西域四十二年,最终结局却是全部战死

2020-09-25     新车测评

原标题:大唐最后一支军队,固守西域四十二年,最终结局却是全部战死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大唐帝国最悲壮最骁勇的铁血部队—安西军被分为了两支,一支往东去向都城长安,剿灭叛贼;一支留在茫茫漠北,镇守大唐国土。“忆昔开元全盛日”,安西四镇,太宗英武,收龟兹、焉耆、于阗、疏勒诸地,百战百胜,威名赫赫。大唐是何等荣耀,安西军是何等荣耀,而今一片焦土,任重道远。往东去的安西军不负使命,平遂长安,收复洛阳,力挽狂澜保住了大唐江山。

安西军大部队一走,吐蕃国就开始进兵陇右河西,雪域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觊觎大唐已久,所谓的文成和亲不过是掩人耳目的笑话。大唐此时顾不得边陲,中央无军可出,西平、河源、廓州接连失守,公元764年甘州、肃州沦陷,两年后河西走廊彻底被切断,安西千余守军与长安失去了联系。故国动漫漫,龙钟泪不干,《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里的商人说,“大唐的士兵很久没有见过了” 。是啊,此时的大唐风雨飘摇,怎么顾得上西域边陲呢?安西守军开始了长达四十二年的守候,直到马革裹尸,战死疆场。

公元781年,孤独等待援军的安西将士才和朝廷取得了联系,这十五年来,西域寸土未失,朝野上下,无不闻之怆然。唐德宗赐予了安西守将大唐有史以来最高的荣誉—连升七级,这是大唐落日的余晖,也是安西守卫最后一次接受封赏。此时的大唐已经进入到了《长安十二时辰》的黄昏,子夜就要来临,长安也要谢幕了。公元788年,盐州、夏州沦陷,两年后北庭都护府完全落入吐蕃之手。杜甫沉郁的诗句“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尽了此时的悲哀。

野蛮的吐蕃仍未开化,四处劫掠,西域四镇一片血海。驻守此地的安西军死伤惨重,甚至沦为流民,翘首期盼,长安的大军已然没有来。公元791年,于阗、疏勒臣服吐蕃,安西四镇仅剩两镇。公元792年西州、焉耆沦陷,大唐的兵始终没有来。此时西域四镇,只有龟兹一地孤悬,岌岌可危,公元796年,吐蕃进兵龟兹,安西军等到了援军,却不是大唐的兵。回纥怀信可汗与安西军一起击败了回纥,重创吐蕃,这是安西军最后一次胜利。

公元808年,吐蕃占领了龟兹,安西都护府全体守将全部战死,安西兵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此时的安西兵,在此守候四十二年之久,这一群人,从青年力壮等到须发皆白,大唐的援军始终没有到来。安西军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全民皆兵,直到战死的那一刻,都没有放下手里的武器。半个世纪的守候,依旧没有磨灭他们的意志,血洒疆场寸土不让。这支被参差称为“天降神兵”的铁血部队,以这样一种悲壮的形式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安西军,是大唐之魂,是华夏之魂。起自太宗,一路战无不胜,西域诸国无不闻风丧胆,俯首称臣。他们出发的时刻就是大唐出发的时刻,他们荣耀的时刻,也是大唐荣耀的时刻,他们是大唐的脊梁。脊梁断裂的时刻,也是大唐覆灭的时刻,也是末日来临的时刻。悲壮如斯,或许只有边塞诗人岑参的这首诗足以告慰他们的英灵:

“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装;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太白引官军,天威临大荒“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BOgw3QBd8y1i3sJ4pw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