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每个中国球迷都有一个“世界杯冠军梦”,那么每个中国电影人就有一个“奥斯卡的梦”。
2001年,导演李安凭借《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2006年,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获得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这是中国电影离“奥斯卡”最近的两次,也是仅有的两次。
虽然只有李安和张艺谋触到了门道,但在那背后其实还藏着无数中国电影人的“心血”。
他们为了在西方拿奖,证明自己的实力,可谓是费尽了心思,努力迎合西方的“口味”。
时间回到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
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几个拿手片断,片子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
至此,中国电影正式诞生。
光阴荏苒,时间一转眼来到1987年。那一年,意大利导演拍的《末代皇帝》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这次的成功,让一直追逐“西方认可”的中国电影人们兴奋不已,觉得西方或许会对中国的“本土文化”感兴趣。
于是《芙蓉镇》、《红高粱》、《秋菊打官司》……一系列中国本土电影应运而生。
而这这些电影里,大多是以中国落后时期为背景,大多数中国人也都以“无知愚昧、野蛮落后”的形象展现,反正越落后越好。
为什么?
为了满足西方人那“深到骨子里”的优越感,而这也确实有一些效果,虽然没有获得奥斯卡,但获得了不少西方奖项,也确实引起了西方的关注。
也是从那时开始,开始流传这样一个规律:只要是把中国拍的丑丑的电影,多半都能在西方得奖,越“丑”机会越大。
当然,也不是说这样的电影就不好,其中也不乏好的作品。
《芙蓉镇》、《红高粱》……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之前《战狼2》大火,还被选送去了奥斯卡,虽然并没有获奖,但却比获奖还让人开心。
有人这样说道:“如果说90年代时,拿一些落后农村题材的影片,选送去奥斯卡和欧洲三大电影节,无外乎是揭自己疮疤,讨好洋人喜好,企图争奖争提名,和亚非拉落后国家那些所谓的"民族电影"类似;
那么现在选送影片去奥斯卡奖,变成了中国电影对全世界的宣言,彰显着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和第二超级大国的自信心。”
而《战狼2》过后的2018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更多可能性。
我们还是会拍”丑陋“,但不再只是为了迎合“西方”的审美,这从今年大火的几部电影中就可以明显感觉到。
无论是《我不是药神》,还是《狗十三》,甚至热血的《红海行动》……这种种迹象都在向我们证明,中国的导演开始自信了,不再只是单纯的依附西方的标准。
也开始懂得什么才是中国社会、中国观众真正想要关注的——回归社会最真实的点。
《无名之辈》中,以一众小人物为主角,看似荒诞,却巧妙的反映出了平凡人的众生相,引人深思。
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被雪藏了五年终于上映,聚焦中国式“爱的教育”,以小见大,获得一致好评。
……
2018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火力全开,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因为只有大量反应“当下现实”的题材出现,才能催生一个优质且有生命力的电影市场。
而在这样的电影大环境下,观众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冷静与克制,不再只是追求流量明星,能够引起共鸣、反映现实、引发思考的电影才是观影首选。
至于那些“无病呻吟”的青春片,“挠痒痒式”的爆米花贺岁搞笑片……终将成为过去。
这已经不是一个IP加两个流量明星,就能保证高票房的时代了。
当然,中国电影仍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不论是现在的技术手段,还是工业化的电影操作,都离好莱坞这样的顶级水平有些差距。
但我相信,保持现在这份坚守,未来中国电影会越来越好的。
眼看2018年已接近尾声,总体来看,今年中国的电影是不错的。
2018年,超过10亿的电影有17部,这17部电影票房共计347.8亿元。
票房最高的是《红海行动》,总计36.5亿元,《唐人街探案2》和《我不是药神》分别以33.9亿元和31亿元位居其后。
而截至目前,电影票房排名前五的有四部都是国产片,在外来各大影片的影响下,还能有这个成绩,着实不易。
而回首今年大火的几部国产电影,都是开始不被看好,后续持续发力,票房大多低开高走。
显然,只要电影本身够好,能引起观众共鸣,那自然会得到大众的关注。
这就像一个发酵的过程,一传十,十传百……口碑相传,良性循环。
《红海行动》就是最好的例子,最开始排片并不好,但后期硬生生靠着质量“翻盘”,成功逆袭。
《我不是药神》、《狗十三》、《无双》等也是同理,都是靠着质量和口碑相传,既引起了社会关注,也带火了一大票实力演员。
而这是那些光靠“流量明星”撑着的电影没办法比的,哪怕一开始你吸引了粉丝,但口碑不行,后劲自然不足。
也难怪那么多“备受瞩目”的电影扑街,究其根本,电影的质量和口碑才是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关键。
中国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单单是电影人的博弈,这还取决于我们每一个观众的选择。
END
【今日话题】
#2018年,你最喜欢的国产电影是哪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