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忠惠祠(蔡襄祠)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东海镇东沙村,为纪念蔡襄的功绩而建。(南宋嘉熙二年),郡守刘伟叔重建;明永乐年间,郡守胡器重重修万安桥,一并重修蔡公祠;1470年(明成化六年),都察院右都御史腾公捐资重修;明弘治年间,李哲知泉州时重修;1523年(明嘉靖二年),郡守高越重修祠宇;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郡守孙朝让重建;169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福建陆路军提督张云翼重修并赋诗以纪其事;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晋江县令罗溪人方鼎捐资重修;1875年(清光绪元年),义州人李鹤年重修,并赋诗以纪其事;1985年,泉州市文管会重修,重塑蔡襄坐像,祠内设蔡襄纪念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的附属文物。
现存蔡忠惠公祠为清代典型殿堂式建筑,坐北朝南,三开间三进深。宽15米多,每进深20米,三进计约60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左右。首进为大门,门楣顶匾额大书"宋郡守蔡忠惠公祠"8个字。大门有一副清光绪元年(1875)黄贻楫写的对联:"驾桥天地老;留笔惊鬼神。"前文柱有对联(乃集蔡襄诗句):"晓虹跨江一千尺;乐事全归众人心。"后文柱有对联:"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古渡今朝济众肃观瞻。"正殿中央,有蔡襄端坐雕像,体态庄重而洒逸,颇有文士、名宦之风范。
塑像前为举世闻名的《万安渡石桥记》丰碑2方,分立左右两侧。该碑系蔡襄亲自撰文,亲笔题写。《万安渡石桥记》碑文简洁凝练,笔力雄健遒劲,刻工精美,世称文、书、镌三绝。另外,其他9方碑刻分立廊下两侧,均系明清两代重修万安桥及蔡忠惠公祠之碑记,其中不乏考证文物和书法艺术价值。第三进殿厅系20世纪80年代之时,泉州文管部门专门仿制泉州境内各地古代大小石桥之模型,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修造桥梁艺术和智慧。
蔡襄祠门庭左右两侧分别竖立2方巨碑,并建碑亭保护,右侧为清军门提督、关中人张云翼亲自撰重修蔡忠惠公祠碑记及怀蔡忠惠公七言古长诗,分刻于巨碑两面,左侧乃清蔡致远撰《舆庆堂》记及《张公又南去思歌》碑,也分刻于巨碑两面。此两碑亭,巍峨壮观,为蔡襄祠增色不少。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 。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
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赠少师,谥号"忠惠"。
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在福州时,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与卢锡共同主持建造万安桥(洛阳桥) ;在建州时,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驿道松,主持制作北苑贡茶"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而《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其诗文清妙,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