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锦坊,消失的苏州地名

2019-07-17   姑苏好时光

姑苏好时光,每天听见有趣的苏州。

在苏州古城南面、盘门景区北面有一条新市路,一头连接着人民路,可以直接走到苏州人都非常熟悉的工人文化宫和泰华商城,另一头是新市桥。

新市桥上眺望护城河与万年桥

上了年纪的老苏州也许还记得,这条路原先其实是由两条巷子合并而成的,一条叫梅家桥弄,一条叫昼锦坊,一个与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有关,另一个与一位衣锦昼行的苏州人有关。

大家都知道赫赫有名的楚霸王项羽曾说过“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所以后人们都深知富贵后落叶归根才是正途。于是到了宋代,有这样一位出自苏州的官员程师孟在功成名就告老还乡,不少人都来祝贺,其中不乏大腕。

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的儿子晏知止就专门写诗祝贺,景德路上环秀山庄最早的主人朱长文也曾送来贺诗,其中有这么一句“中吴昼锦如君少,好作坊名贲故园”,就说他是标准的“昼锦”——意思正好是和“衣锦夜行”相反,他是大白天穿着锦绣衣裳回归故里。

环秀山庄

如此荣耀的事情自然也被百姓铭记,久而久之就留下了“昼锦坊”这个地名。如今在新市桥东堍有个安静的居民小区,叫画锦坊,取这个名字的人是不是也查过旧史呢?

那么这个程师孟到底什么来历呢?

原来他是个地道的苏州人,娶了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后人为妻,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先后在福州、广州等多个地方当过地方官,还曾作为宋朝的外交官到访过辽国,在仕途上兢兢业业,凡是他当过差的地方百姓都对他感恩戴德。

程孟师

除了做官他还非常喜欢写诗和旅游,据说他一辈子都没怎么学好普通话,到哪里都是一口吴侬软语,也真难为他了,去过那么多地方,居然可以和方言全然不同的人顺畅的打交道,不负责的猜想他老人家会不会比较精通肢体语言呢……

他退休后告老还乡回到苏州,进入盘门后就发现了一片空地,右边有开元寺、瑞光寺,左边有南园,一看就是风水宝地,于是就在这里造房子定居,安享晚年。后来这里就成了苏州唐宋六十古坊之一的“昼锦坊”。(大书法家米芾曾这样评价他:“程师孟以文学登科,以政绩升迁,以言语折迁敌人,以知足告老,到处可以为后人师。”)

后来这条路又换了几个名字,先后叫过“碑记街”“篦箕街”,都与范仲淹有关。

苏州文庙的院墙

在介绍苏州文庙时我们就说过,范仲淹在苏州担任知府时,为了培养尖端人才,决定创办一所有一定规模的府学,读书人尊崇孔子,同时也为推动学生的积极性,于是就有了苏州府学与文庙,正好在昼锦坊的北面。

两个地方其实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几经兵火,毁了又建,建了又毁,每次修缮,每逢大事、要事,都写有碑记……于是竖在府学文庙大门外两边的碑记逐年增多,这条街就成为了“碑记街”

苏州文庙碑刻博物馆内

而说到篦箕,现在的年轻人多半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年纪稍长的朋友应该会有印象,是一种发饰,也是用来篦污止痒的工具。

小时候如果头上长过虱子的人可能会知道,用这个篦箕可以把虱子篦出来,因为它非常细密。常州的篦箕就非常出名,清代苏州织造局的官员经常去常州定做高档的篦箕进贡朝廷。

从前人们规矩多,甚至对圣祠前的路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必须用长石板铺成,中间竖接,两侧横排,所以形状就神似篦箕,民间也就把这条路叫做“篦箕街”

当时府学在这条街上还有好几块器宇轩昂的牌楼,就在几十年前,现在的新市路和人民路路口还高耸着一块德参天地坊,可惜如今早已灰飞烟灭。

在新市路西侧原有座梅家桥,梅家桥东堍就是梅家桥弄,正是得名于北宋著名的诗人梅尧臣

梅尧臣有个好友叫苏舜钦,因为官场失意早早跑到苏州养老,还顺便造了沧浪亭居住,日子倒是潇洒惬意,同为好友的欧阳修就曾表示非常羡慕。据说梅尧臣也因此十分喜欢苏州,打算退休后一同搬来,就在盘门内买了房子,想跟好友做个邻居。

梅尧臣到底有没有搬来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昼锦坊、梅家桥弄一地却存在了相当长的岁月,到了清代后这里一度荒凉,出了府学往南走几乎都是农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苏州的南门开辟,人民路等道路都得到了拓宽,这里也办起了苏南城乡物资交流会,形成了一个新的商品交易市场,即所谓“新市”,后来相继修建起了许多厂房、学校,这里便越来越热闹,地名也改为了“新市路”

旧貌换新颜,我们可以喜新,但不必厌旧,毕竟从前的日子里,总有些特别迷人的容貌,丢了,就再也记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