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在鱼米之乡的苏州人来说,可以很久不吃鱼,但绝对不能不吃米。要是哪天三餐都少了米饭那肯定浑身说不上的难受。哪怕是赫赫有名的苏式汤面,在大米面前也只能是个小老弟。
苏州人对米的爱到底有多深沉,可以去看看古城内的一条小巷,苏州那么多巷子都是“一条”,只有它是“一升”。
仓米巷的昨日与今天
仓米巷,位于人民路饮马桥北,原名叫仓后巷,因为南宋时苏州市的粮仓就在这条街前面所以有了这个名字,后来索性改成了“米”字,听着就有股丰收的喜悦之情。
不过现在许多人知道这个地方,都是因为一本《浮生六记》,还有那两个有趣鲜活的人。
在《浮生六记》最欢快动人的第一记中,沈复回忆起当年与妻子芸娘一起搬家到仓米巷的光景。
《浮生六记》昆曲
要知道在这之前他们可是住在沧浪亭边的,对比之下仓米巷的新家显然落魄凄凉了太多,乍一看只让沈复觉得“院窄墙高,一无可取”。
昔日沧浪亭边神仙眷侣似的生活一下子成了平淡而近乎清苦的日子,爱情到底不是华丽却短促的七言绝句,而是一首漫长而磨人的岁月挽歌。
沧浪亭
风花雪月遇上了柴米油盐自然变得局促不安,最难的时候两个人甚至会为了一碗粥而互相推让,但就在仓米巷里,沈复把这个小家取名为“宾香阁”——“香”就是芸娘(芸,本意有芸香的意思,一种香草名),“宾”自然就是相敬如宾的意思。
而芸娘呢,精打细算着家里的吃穿用度,用几个铜板打理沈复的书,两人还相约以后要是有机会,买上十亩菜地,种植瓜果蔬菜,一个画画,一个刺绣,粗茶淡饭,其实也是人间至味。
民国时候,林语堂等人曾来到苏州,想要实地探访当年《浮生六记》故事发生的地方,可惜他们最终也没能弄清楚沈复与芸娘究竟住在仓米巷何处。
这位被林语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的身影,也许早已揉进了苏州的微风与柔波里,无处寻觅,却又无处不在。
仓米巷上如今名气最大的地方也许就是24号的半园了。因为城北还有一处半园,所以成就了苏州城内的南北两半园。
这里是清代同治年间一位叫做史伟堂的道台修建的,说来也巧,这里曾是清末有名的大儒俞樾在苏州短暂居住的家,但后来他买下了马医科巷的宅子改建成了曲园,于是仓米巷的房子就转手卖给了史大人。
两个人签好合同临走前俞樾还手书了一幅对联给史大人,大概意思是说:人啊要知足常乐,他自己的曲园就是“曲中求全”,而这位史大人呢显然也充分领悟了大师的精神,“知足而不求齐全”,于是就把这园子叫做“半园”。
直到民国这里都曾游人如织,经常有隐社、诗社在此吟咏集会。如今这南半园正在进行修缮保护,也许不久的将来仓米巷上又会重现昔日的风华。
从大石头巷可到南半园,目前正在整修,无法进入
仓米巷内曾有一个规模极大的隆庆寺,据说始建于明代,历史上几兴几废,苏州解放时解放军还曾在这里短暂驻扎。
到了1958年寺庙合并,隆庆寺内四大天王移置北寺塔,300多尊罗汉、《龙藏经》以及代代相传的一件清代乾隆皇帝钦赐的紫衣袈裟也都移送去了寒山寺。
再后来寺庙被拆改建成了小学,逐渐演变为如今的姑苏区老年大学,而唯一剩下的藏经阁也成了几家公司的住所。
除了景,仓米巷也不缺名人,比如仓米巷14号与16号曾经是卢彬士的故宅,他是清末的优贡生(每三年各省学政于府、州、县在学生员中选拔文行俱优者,与督抚会考核定数名,贡入京师国子监,称为优贡生),后来时代变了还做过苏州市图书馆顾问、江苏省文史馆研究员。
据周瘦鹃说他当年是“吴中培植碗莲的惟一能手”,虽然现在能在小碗里培育出一朵朵红莲花并不算稀奇,但放在几十年前那也是件足以震动全城的雅事。
此外仓米巷上还有一位著名的医生萧伯宣,他曾担任苏州最早的教会医院博习医院的院长,外科手术技术高超,被誉为当时的“苏州三把刀”之一。
如今仓米巷上还能看见一处两层青砖小楼,就是他当年在寓所创立的博爱医院的旧址。
如今的仓米巷已然是一条再寻常不过的苏州小巷,悠悠岁月只留下了淡淡的痕迹,但周围老苏州的生活还在继续,就像俞樾为南半园提的那副对联说的:
“园虽得半,身有余闲,便觉天空海阔;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气静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