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Erico Marcelino on Unsplash
1.唐宁眼中“赢在未来”的能力
宜信创始人、CEO唐宁最近接受媒体访问,谈了许多看法。我梳理了一下,大致有这么些内容,包括加大家族办公室布局及落地,同时面向(超)高净值人群和大众富裕人群两个战场发力。独立财富管理行业在转型升级中,每一个机构都在摸索前行。唐宁作为行业中有影响力的资深从业者,他的布局代表着一种思考方向。我比较关注的,是他针对财富管理机构建立高门槛的一些观点。唐宁认为,核心竞争力有3个:
1.国际化能力。客户的需求越来越国际化,倒逼机构的能力建设要真正国际化。但这个能力对许多机构来讲,是“高难度的”。
2.非常强的投资能力。领军的财富管理机构,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投资能力,而不能仅仅是基于大牌产品去代销的逻辑。
3.科技能力。客户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不能再像过去那种用人工的手工操作去满足客户的需求。科技的运用,也不仅仅是在客户体验方面,财富管理机构自身的管理和人才培训同样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
他说,真正能够具备上述3种核心竞争能力的财富管理机构,才能“赢在未来”。
宜信创始人、CEO唐宁
2.汪静波的公开信
8月5日,诺亚掌门人汪静波选择在其个人公众号上发出一封致员工信。名为致员工信,实际上也是致客户信,致社会公众的公开信。汪静波写信的用意,无非是自勉、打气、鼓劲,也意在描绘一个有长远未来的诺亚。信的内容,我归纳一下,大致讲了3个方面:
1.诺亚近期的数据很好;
2.诺亚的原则都仍在坚持;
3.叙说了一个励志故事:《一棵受伤的树》,寓意在于,曾经受过的伤害反而成为营养,使得这棵树比其它之前顺利成长的树长得更好,更有免疫能力。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汪静波在署名后还标注了写信时间,是8月2日晚上11点59分。行业中人,确实都很辛苦。
不得不说,这封信的表达方式,非常汪静波。从诺亚踩雷的“承兴618”事件发生以来,整个诺亚、诺亚人特别是汪静波本人,这40多天备受煎熬。“承兴618”事件将如何解决,还不得而知。但从汪静波有意释放的数据看,诺亚承受住了这一波冲击。汪静波说,从6月18日事情公开后到7月31日,有近2000位客户继续选择了诺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特别是投在线的净值型、组合型标准化基金产品,投资总量超过70亿人民币。公布这些数据,如前所述,当然是有鼓励员工及对外正面宣传之意。旁观者从中则可看出,诺亚仍有数量不少的客户在支持与认可。
诺亚掌门人汪静波
3.硬门槛与软门槛
我把汪静波的公开信与唐宁的观点放在一起,想表达的是,他们都在陈述财富管理机构的高门槛。如果说,唐宁的3个核心价值能力算是“硬门槛”,那么,汪静波强调的原则、价值观与面对磨难所应呈现的勇气,是为“软门槛”。中国的独立财富管理行业起步发展10多年来,只不过勉强经过了蹒跚学步期,能力的积淀是不足的。当风雨袭来之时,行业、机构该如何面对,经验、能力也都不够。唐宁的3个能力论,指出了行业痛点。且不说国际化和科技能力,单单投资能力,许多机构也是相当欠缺的。从代销逻辑到投资能力的真正提升,还有不短的一条路要走。其实,服务(超)高净值客户,仅仅投资能力也并不够。特别是日渐勃兴中的家族办公室业务,所需要的能力,并不只是做好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我把汪静波此次公开信中阐述的期许和要求,视为行业与机构的一种“软门槛”,无任何贬低之意。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柔中有刚——水也很“软”,但力大无比。比如,她谈及的“没有资金池、没有期限错配、没有高杠杆产品和刚性兑付”等各项原则,背后正是行业所应坚持的初心与价值观。有时候,初心的坚持,是比提升“硬门槛”还要难的事情。又比如,财富管理机构在现有模式下隐含的道德风险,岂能忽视?包括诺亚在内,想要解决机构与投资者之间可能的内在利益冲突问题,也非一日之功。唐宁的“硬门槛”与汪静波的“软门槛”合在一起,构成了未来财富管理机构的高门槛。两位行业大咖,从不同的维度在诠释行业、机构应有的高度,值得业内思考。未来希望有所作为的财富管理机构,不妨从中有所感悟。
- The End -
撰文 汪晓波
ID:cnfamilywealth 非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