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总有人说,慈善家都是笨蛋?

2020-01-10   华人家族财富


Photo by Dane Deaner on Unsplash


财富数据分析公司Wealth-X上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高净值人士一年的慈善支出高达1530亿美元。

做个参照,联合国一年在人道主义和发展援助上花费348亿美元,世界银行一年向各国政府提供451亿美元贷款,两者之和,只有这些超级富豪慈善支出总额的一半。

如此庞大的全球慈善事业,无论如何都是值得提倡的。尽管资金用途并不透明,但肯定有大量资金,流向了那些最需要的人手中。

但慈善能否真正改变世界,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一些经济学家反对慈善,另一些人高喊商业才是最大的慈善。

我们不妨一起审视那些反对之声,看看它们的依据何在?

这一次,我们呈现的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比尔·邦纳和威尔·邦纳的观点:虚荣无益于世界。

一个健康的思想市场需要多元的声音。当然,比尔·邦纳和威尔·邦纳的观点,并不代表《华人家族财富》的立场。


1.


Casey Research创始人道格·凯西(Doug Casey)说过:“慈善活动的本质,便是将财富从那些已经证明自己能够创造财富的人手中,转移到那些没有证明自己能够创造财富的人手中。”

他认为,慈善行为虽然无用,却依然流行。富豪喜欢捐赠,因为捐赠能使他们感到愉悦。

为了理解慈善行为能给富豪带来怎样的“愉悦”,我们必须理解,他们到底捐赠了什么?

《家族财富》一书认为,捐赠者谋求的不过是精神上的慰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捐赠毫无意义。也就是说,捐赠的实际效果可能带来经济萧条,却能给人带来快乐。

《家族财富》写道,人类基因中包含了合作的欲望,为了实现这一欲望,我们已经发明了大量策略和手段:女人会丰胸,以显示她们能成为一位好妈妈;男人则喜欢炫耀他们的财富和魅力。

有些人会驾驶他们没有能力购买的豪车;有些人会给医院捐款,就像给零花钱一样;有些人会给服务女郎100美元小费,或一掷千金购买无用的油画,表明金钱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微不足道。

虚荣,虚荣,虚荣——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就是我们的世道。

Photo by Fitsum Admasu on Unsplash


2.


泰德·特纳(Ted Turner)是CNN的创始人,也是美国著名的慈善家。他曾为联合国捐献了10亿美元。

泰德·特纳到底出于什么考虑,为联合国这个美国分分钟能够“绕过”的组织,捐献了巨额财富?

反对者说,如果他把这些钱用来建造房屋、旅馆和其他人们实际需要的东西,世界难道不会变得更美好吗?

当时最有力的质问是:“为什么他要把钱拿给那些永远不会创造任何东西的唯唯诺诺之辈?”

但当这位资本巨鳄出现在报纸头版时,他的意气风发全美皆知。这就是他想要的。

《家族财富》还写道,一般人很难想象慈善拍卖的虚荣性和激烈性。在这里,你几乎无法抵挡追求名誉的欲望。在这里,拍卖竞价过程和竞价标的物之间,经常不存在任何联系。

事实上,竞标价和标的物实际价值之间的差距越大,出标人的虚荣心就越能得到满足。某人出价1000美元换取和一位过气体育明星共进午餐的机会,另一个人就会出价2000美元。然后某位富豪喊道:“我出10000美元...”这样,他就赢得了全场的掌声和喝彩。

这位富豪成了“英雄”。但钱花在正确的地方了吗?这种行为值得提倡吗?创造了更多的财富或快乐,还是更少的财富或快乐?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真正关心。

Photo by Nik MacMillan on Unsplash


3.


慈善的另一大问题,是施予者的事与愿违。即便人间真有圣贤,但大部分人在意的,只是自己的地位和荣耀。

还有很多人以纳税类比,大谈公益理想,以及富豪的社会责任。

他们乐于纳税,幻想这些钱能够用在好的地方,并以伟大的纳税人自居。

但历史告诉我们,纳税的结果很多都是事与愿违的,包括:

1.发动无谓的战争,导致生灵涂炭。

2.使人们卷入毒品战争。

3.为官僚提供干涉他人的资本。

4.用社会救济品腐化穷人。

5.用印刷品腐化中产阶层。

6.用合同、关税和特殊的优惠政策腐化富人。

这便是“利他资金”的真实面目。

所以,《家族财富》写道,我们应该把钱留给家人,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在意这些钱能否帮助他们,还是毁灭他们。除非,比起伤害自己的孩子,你更愿意伤害别人的孩子。

以《家族财富》作者比尔·邦纳和威尔·邦纳为代表的论者认为,慈善的施予者往往只是一个笨蛋,家族财富才是负责任的财富。

你怎么看?


- The End -


撰文 夏言

ID:cnfamilywealth 非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