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崖西镇东双顶村,只要提起王建花,所有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她是个大好人。她把公婆当作亲生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她将小叔子生病的女儿当作亲生女儿抚养成人;她把侄女的孩子当成亲孙子呵护备至。
40多年来,王建花不离不弃照顾了五代人。她用亲情维系着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用爱心、善举让他们沐浴在幸福快乐之中。
王建花刚进婆家,上有爷爷奶奶、公公婆婆,下有6个弟妹,婆婆常年患病,仅能自理。作为长媳,王建花不但要伺候婆婆,伺候爷爷奶奶,还要照顾弟妹,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在她一人肩上。在赡养老人问题上,王建花对丈夫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父母辛苦了一辈子,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为人子女最基本的准则,人要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孝顺不仅仅要记在心里,更要落实在行动上。”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奶奶晚年的时候,行动不便躺在床上,王建花就一直帮助老人清理污秽,保持老人的卫生。她从未表现出任何嫌弃或者不耐烦的情绪,而是经常陪伴在老人身边,奶奶躺在炕的这边,她坐在另一边绣着花并留心着奶奶的情况。回忆起当初的情景,王建花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直以来我做的都是我认为应该做的,换到谁身上不都应该这样吗?这些都是最普通的事啊!”
爷爷奶奶去世后,王建花和丈夫一起将弟妹拉扯成人。她的小叔子患有哮喘病,小叔子的媳妇精神不是很好,王建花和丈夫就一直照顾着他们一家人。1995年,小叔子夫妻相继去世,留下两个嗷嗷待哺的女儿,小女儿才8岁。这无疑让原本就窘迫的家庭雪上加霜。王建花的公公为了不再拖累她,无奈决定将小孙女送给友人抚养。王建花知道后马上跑到那人家里把孩子领了回来,对公公说:“再苦再累咱也不能苦了孩子啊,这孩子我来养!”自此,她又多了一个“女儿”,成了四个孩子的妈。
没想到的是,本以为健康的小侄女也有哮喘病,渐渐地越发严重,“那一次,她坐在炕边玩,忽然就一头栽倒在地下,一点动静都没有,我边喊边拍她,她却只是张大嘴,发不出声音,大小便都失禁了。现在想想当时那个场景真是吓死我了,我都以为她没救了。”提起当时侄女第一次发病的情况,王建花依旧心有余悸。“那时我才知道,这孩子的病也不轻。可病了怎么办?看医生啊!这孩子是我养的,我得对她负责任,必须照顾好她。”简短的话语掷地有声,那是王建花对孩子的爱与责任。
多年下来,王建花带着侄女看了不少医生,现在这个侄女已经结婚生子,身体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就连下地干农活也不成问题,王建花很高兴。“好了,好了,终于有个健康的好身体了。”
侄女生下孩子后,为了减轻侄女家的负担,也为了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从孩子呱呱落地,王建花就把孩子接到自己家当成亲外孙抚养。侄女也曾对儿子郑重地介绍王建花:“这是你姥姥,要对她好。”如今这个“外孙”已经考上理想的大学,逢年过节或者家人生日的时候,他总会打电话回家问候。
说到自己得意的“小外孙”,王建花有说不完的话,边说边找出外孙中学时候的照片。端详着手中的照片,王建花感慨:“斌啊!是好孩子,经常说等他挣钱了都给我。”说着,王建花用手小心翼翼地摸着照片上的少年,动作温柔,满是想念。
王建花对“外孙”的疼爱惹得自己的亲孙子、亲外孙都很吃醋,最小的孙子调皮地称呼她为“斌的姥姥”,每次回家和小斌遇到都会上演一套争宠的“全武行”,争过之后又会好得跟一个人似的,对此王建花无奈地表示,他们兄弟姐妹感情就是这样,喜欢在一起玩闹,见面就“打”,不见面还想。
直到现在,王建花还是尽可能多地照顾侄女一家人的生活、照顾“外孙”,除此之外,她还经常教育自己的儿女一起照顾堂妹一家。小斌上大学后生活用品还有生活费很多都是他舅舅提供的。王建花告诉记者,可能是经常交流的缘故,小斌和舅舅感情非常好。“他舅舅生病时,斌都是一天三遍打电话问候,叮嘱吃药、休息,细心得很。有时他俩还会交流些小秘密,不告诉我。”言语中有些吃醋,让人不禁莞尔。
王建花以一己之力照顾五代人,筑起爱的家园。她常说“百善孝为先”,并身体力行,培养后代孝老爱亲的优秀品德,她用自己的真心将这个家庭的每个人都牢牢地维系在一起,就像她说的,这个家就是给他们温暖的地方。
王建花用40多年的时间去照顾、关爱身边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体贴之心、关爱之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媳、为人妻、为人母、为人亲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她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诉周围的每个人什么叫爱,什么叫孝,什么叫真正的孝老爱亲。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