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有句名言“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
这话的确是老韩说的。
谁知道经过两千年的讹传后,变成了“棍棒底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
倘若老韩活到现在,估计会被气疯的。
因为老韩并不是教育专家,他也没说过这个话。
教育专家是孔丘。孔丘就是孔子。
恰恰相反,人家老韩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强调以法治国。
什么意思呢?就是孔丘治不了的学生,我老韩才治。
可是当下的人们,往往忽略孔丘的教育方法,每当孩子犯点错,最先使用的往往是那个冠名老韩的教育方法“棍棒底下出孝子”。
我们先聊棍棒教育
一个从小挨棍棒的孩子,会活成什么样子?这个还真不好说。
古今中外在棍棒教育下的孩子,出类拔萃的不多,功成名就者就更少了。
有一个成语叫做“伯俞泣仗”说的就是棍棒教育的例子。
汉代在梁州这个地方,有个叫韩伯愈的小伙,天性很孝顺,母亲教育他,一向很严格。
每次有小的过错,就用手杖打他,伯俞跪着受杖没有什么怨恨。
一天,他老母又用手杖打他,伯俞大哭。
母亲惊讶的问他:“往日用杖打你,你总是心悦诚服的接受,没有有时哭泣的现象,今天用杖打你,为什么独独的哭泣?”
伯俞说:“以往儿子犯了过失,挨打感到很疼痛,知道母亲很康健,今天母亲打的力量,不能让我疼痛,知道母亲体力已经衰退了,担心以后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悲伤哭泣啊!”
这就是“伯俞泣仗”的典故。
韩伯愈长大后的成就怎么样?
不知道,史书上没有记载。
这是仅有的我们能够找到的关于棍棒教育能够流传下来的故事。
两千多年口口相传的棍棒教育,打出优良成果的,居然拿不出丰富的佐证,以棍棒教育的经验值来说服今天80后、90后的年轻父母实在是没有多大的说服力。
所谓“棍棒教育”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被人们妖魔化了。
人们往往放大挥舞棍棒的作用而忽略言传身教的道理。
关于棍棒,更多的是孩子忍受的棍棒家暴。
这种故事太多,多到在这里不想再多说。
孔子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孔子真说了这句话)
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
两千多年来,儒家的家庭教育都是遵循这个原则。
从这点来说,孔子真的不亏为教育专家,
打还是要打的,关键是要有个度。
以教为主,以训为辅,棍棒最次。
就算最后的家庭教育工具是棍棒,那也得跟孩子说好“我打的轻你就接受,如果我打的重,你就跑”。
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想不机灵都难。
我们再来聊优养教育
与棍棒教育相反,还有一种教育方式叫优养教育,说白了与那个娇生惯养很相似。
不同之处就是:优养,养的是身心具备,惯养是只养身不养心。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很大程度上就是优养教育,生在名门之家,且不说家里丫鬟婆子一大群整天伺候着,贾宝玉吃穿用度也不比凡人,单单直系亲属的疼爱就非同一般。
贾母这位大家长老太婆是最疼爱贾宝玉。
每次见到贾宝玉都是心肝宝贝的呵护。
现在的父母爱孩子护孩子,最多也就是贾母护宝玉的程度。
贾母养宝玉就是娇生惯养。
娇生惯养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无底线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这个不分贫困家庭或者富裕家庭。
贾母这位老太婆就经常干这种事情。
例如,一个孩子逼着妈妈买玩具,妈妈不买然后就跳楼。
又例如,一个18岁的女孩子骗光父亲300万积蓄和男朋友在国外挥金如土,还拉黑了全家。
。。。。。等等,这样的事情新闻报道太多。
被惯坏的孩子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家长无底线的退让,满足孩子的需求。
不是每个孩子都生在贾府,也没有那么多金银供孩子多年挥霍。
就算有,也会被孩子肆无忌惮挥霍的一干二净。
而贾宝玉最后却是成人成才。
重要的是,贾宝玉有一位执行棍棒教育的父亲——贾政。
如果没有贾政的棍棒,贾宝玉就是一位纨绔子弟。
有了贾政的棍棒,贾宝玉最后考上举人。
有意思的是,几乎每次贾政下重手狠打的时候,贾母都能及时赶来护驾。
唯一一次挨打稍微严重的还是伤皮伤肉不伤骨。
可见贾政还是会拿捏分寸的。
所以说,爱孩子是没错的,打孩子也是没错的。
这么说来,还是孔子的方法对: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来,你可以留言告诉我了,你的选择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