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已有几十年历史,而且养殖技术也不断成熟,但是一些虾友在养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在养殖中是很致命的,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梳理一下。
误区一:
虾苗3公分之前不喂料
很多虾友们在刚放苗的时候是不喂料的;在春天的时候虾塘中天然的饵料比较多,方面的密度小;天然的饵料足够维持小虾苗的生长。目前很多虾友们为了可以多出产量,虾苗放的密度大,天然的饵料已经不能维持虾苗们的生长,导致虾苗处于长期的饥饿的状态,虾苗就会摄氏水底中的浮游动物及死亡的藻类,这时对虾的体质会造成营养不良,体质免疫能力下降;在养殖后期的时候是非常容易出现疾病的。
正确养殖方法:
在放虾苗之后我们要根据虾苗的实际情况给虾苗选择适合的开口料和O号料或1号料逐渐的添加;既可以增强对虾的摄食,又能充分的给虾苗提供营养。在养殖全程可以加入胆汁酸,促进对虾肝胰腺发育,提高转肝期成活率,提高对虾的免疫能力及抗病能力;减少肠炎偷死白便等对虾的疾病问题。
误区二:
发病后停止喂料
当对虾出现疾病或是出现偷死的时候;很多养殖户基本都不再喂料;其实对虾在停料之后出现饥饿的现象,原来出现在水面上的死虾会被活虾给吞食,这时候大家以为偷死的虾会越来越少;其实这只是一个假象;活虾吞食死虾之后会被感染引起偷死;时间长了,池中的虾会越来越少。当再开始投喂饲料的时候;健康的虾不再吃死虾,这时池塘就会出现大量的死虾。大家都以为是吃料的问题,其实都是一种误解。
正确养殖方法:
在发病的初期,可以适当的减料一到两成,并且在饲料中添加胆汁酸、活菌以及多维,提高抗病能力及免疫能力,5~7天就可以解决对虾肝胰腺疾病,肝胰腺清晰饱满,使健康的虾减少被疾病感染的机会。同时虾有疾病之后不能摄食饲料,又没有被健康的虾吃掉;当这批病虾出现偷死之后,死虾的数量会急剧减少,健康的对虾由于营养足够,对虾的抗病能力增加,养殖情况会逐渐转为正常,养殖会趋于稳定。
误区三:
对虾发病后水体不消毒
池塘里的对虾发病之后,很多养殖户不能确定对虾疾病的种类,不能够正确的处理疾病的问题,如果放弃治疗,会使池里的病原体增加,同时也增加对虾疾病的传染速度,使对虾的病情加速,导致对虾死亡量增加或提前出现等情况的发生。
正确的养殖方法:
在发病的初期,积极的处理对虾疾病问题;找出根本的原因,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开足增氧机,保持充足的溶氧。对水指标和对虾进行检测,判断病因并对症下药。同时使用高质量的饲料,使用刺激性较小的药品进行治疗,连续使用,直至对虾恢复正常。
误区四:
养殖过程中不注重保肝
肝胰腺是对虾的重要器官,肝胰腺的健康直接影响对虾的生长发育。养殖过程中不注重保肝影响如下:
对虾不能顺利转肝。容易出现肝红肿甚至萎缩等问题。
胃肠道功能障碍。发生肠炎白便导致空肠空胃、肝萎缩、肝坏死等症状。
免疫功能障碍。肝胰脏不好的对虾易受病原和毒害物质侵袭,在连续阴雨、气压低、温差大、倒藻后生病,也抵抗不住气候、运输、筛分、倒池、换箱、搬塘等操作折腾。
营养吸收障碍。肝胰脏不好会导致对虾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导致对虾软壳、脱壳不遂等。
正确的养殖方法:
养殖过程中一定注意保肝护肝,在饲料中加入胆汁酸。胆汁酸在动物体内的脂肪代谢和保肝护肝中发挥着天然的重要作用。南美白对虾没有胆囊,不具有胆汁酸,在饲料中外源性添加胆汁酸可以促进肝细胞和肝管的发育、改善对虾的肝胰脏健康,让对虾的肝胰脏和肠道发育得清晰饱满,有效促进对虾生长、降低肠炎白便等的发病率、提高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