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把孩子丢掉!”,不会“偷懒”的妈妈,你活该这么累

2019-11-22   小皮育儿经

很多人都说:中国妈妈活的是最累的!

自从结婚开始,经济没有保障,婚前协议一签,老公的财产跟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婚后生个孩子,生活质量没有保障,首先你需,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相夫教子贤良淑德,毕竟整天在家不赚钱的人,这点小事怎么都做不好?

其次,想做个有工作的独立女性那,就下班时间带个孩子总没问题吧。

好想把孩子扔掉!

今天看到一篇帖子,帖主的哭诉让我仿佛回到了女儿刚出生不久的时候,在女儿出生的第一年里,也是我最难熬的一年,我跟帖主一样,也有无数次“想把孩子扔掉!”的念头。

帖主讲述孩子出生8个月来,自己白天上班昏昏沉沉,中午来回赶着喂奶不能午睡,晚上孩子闹夜,243个夜晚独自带着孩子睡,没有睡过一个整觉,整个人的精神都是奔溃,情绪是烦躁的。

然而,这却只是很多妈妈的开始,随着孩子长大,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教育孩子良好品行,辅导孩子做功课……孩子在一天,妈妈的焦虑就多增加一分,于是热搜就经常出现这些事件:

  • 3月16日,江苏盐城13岁男童邵某因不服从管教,母亲让其学习却在玩手机,邵某与母亲发生激烈争执,用刀杀死妈妈;
  • 2018年12月2日,湖南省沅江泗湖山镇一名12岁的男生吴某,因抽烟被母亲打,不满母亲平时管控过多,持刀连砍了对方20余刀,导致母亲当场死亡;
  • 2017年12月5日,四川大竹文星镇13岁男童袁某某因不服从母亲管教,在家中持刀杀死了43岁的母亲。

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我都忍不住哀叹一声,为什么又是母亲,忍着十级疼痛生下你的是她,夜夜不睡哄着你的是她,狂吃不顾自己体型喂养着你是她,教育你成为友好的人是她,最希望你成才的也是她,本该是你最需要去爱去呵护的那个人,如今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刀戎相见?

父爱如……算了,爸爸这种生物有就很不错了

在一档街头采访中,一位“好事者”随机采访了几位爸爸,想了解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否足够深沉。

采访前,老爸们都信心十足信誓旦旦,然而从第一个问题开始,爸爸们的爱就已经坐着车翻到了下水道阴沟里。

问:你女儿最喜欢的学校科目是什么?”

猜:社会?

女儿义正严辞的否定了……

“好想把孩子丢掉!”,不会“偷懒”的妈妈,你活该这么累

问:你女儿要升几年级?

毫不犹豫:九年级!

恭喜你!错的非常干脆利落、直截了当,把女儿都惊出了表情包……

可能大女儿已经年代久远不入老爸眼了,那就问几个关于小女儿的。

问:你女儿就读什么学校?

犹豫:灰溪小学?

小女儿:不对

小心翼翼:河溪小学?

小女儿:不对

再猜:校名里有“溪”就对了

小女儿:根本没有

18年的时候,人民日报发了一条视频,邀请几十位5到50岁的(外国)男性用一个词谈谈自己的父亲,视频很美好,满屏都溢着爱、责任、陪伴、最重要的人、最好的朋友、伟大的存在等等。然而评论区却成了大型“车祸”现场。

8500+条评论负面评论占到95%以上,而据网友留言所说,很多热评还被强制删除了,足以见得我们的父亲在孩子们心中“光辉”的形象,大概爸爸带娃,真的活着就好吧。

爸爸的失职,让很多妈妈不得不独自扛起育儿的大旗,自古以来,人们的观念里带孩子好像一直都是女性理所当然的事,于是丧偶式育儿成了常态,让妈妈们每天处在焦虑和暴躁情绪中,既要顾虑孩子吃喝拉撒的小事,还要顾及孩子学习品德的教育,既要做好贤妻良母的本职,又要树立独立女性的标志,既想要熊掌又想要鱼的结果就是两头都不落好。

监控器式妈妈,让爱无法呼吸

为什么一个家庭中,妈妈总是那个最爱管控孩子的人,除了丧偶式育儿带来的后遗症,直到我看到《小欢喜》里宋倩对女儿说的话才知道,一个巴掌拍不响,爸爸不放过妈妈,但连妈妈都很少放过自己。

宋倩说:“妈妈最最最最爱的就是你呀。自从你到了妈妈的肚子里,妈妈就没跟你分开过,妈妈从来没有觉得,你已经离开妈妈的身体了。”

你是我用自己的生命延续出来的,我定要对你负责,护你周全。

于是“我这都是为你好!”

“我是你妈,我还能害你不成吗?”

“你一个孩子知道什么,妈说的能有错吗!”

这些看似有理又不合理的话是不是很耳熟?

没有边界感的控制试图让孩子成为傀儡,可每个孩子的出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经你而生,却非出自于你,

他们虽然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当妈妈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是你生的,吃喝穿住都来自于你,就会如监控般把全部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极端注意孩子的一言一行,潜意识里就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感受,这样没有边界感的监视,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来看待,只会更容易放大孩子的缺点,让自己奔溃,也让孩子遭殃。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必须学会合理或象征性地表达,否则,他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那些长期被“奴役”的孩子,其实一直都在找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可是思想就像弹簧,被压抑的越深,要么失去了弹性不再反抗,要么彻底反弹,表达的方式激烈,就像前文那些少年一样。

彼之蜜糖,吾之砒霜,过度掌控,对亲子关系而言是一场灾难。

旷育育儿,先“爱自己”再“爱孩子”

英国演员Sue Elliott-Nicholls在一次采访中呼吁:所有父母都试试“旷育”吧。

旷育的意思像字面所说的那样,育儿过程中也尝试旷一下课,自己跑出去收获短暂的快乐。

Sue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在一次和朋友们一起孩子进行森林时,原以为这会是一个美好放松的一天,谁知这一路上都是意外不断,一个孩子不听劝阻碰了荨麻疼的嗷嗷叫,一个要去洗手间,一个抱怨自己袜子掉了,一个抱怨害怕虫子,远足放松的意义都被孩子磨的精光,让Sue不经感叹,要是没有孩子就好了。

沉思之后,她决定把“爱自己”放在“爱孩子上面”,接下来一周,她又约朋友再次去了那片森林,没有了孩子,一切都很美好,让她的疲惫一扫而空,回到家后,她满心欢喜亲切的抱起了自己的孩子。

如今的妈妈都太累了,上班要应付上司工作,下班要应付老公孩子和家务,连轴转的妈妈们因为各种烦心事,很容易会把负面情绪带到家庭中甚至发泄到最无辜最无抵抗力的孩子身上,既然如此,不如每周旷几小时单纯就做自己爱自己,吸几口快乐的空气,大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个万事包办的妈妈,而是一个快乐的妈妈。

爱“偷懒”的妈妈,能放心把孩子交给老公,让老公参与到家庭事务中,尝试到带孩子做家务的艰辛,不仅能分担还更能体会妈妈的艰辛。

“偷懒”育儿,让伤口成为勋章

豆瓣评分高达8.3分的《灵魂歌王》曾在77届奥斯卡金像颁奖典礼上斩获最佳音响奖,被网友奉为“难得一见的经典”。

电影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双目失明的残障人士美国爵士乐人物雷·查尔斯小时候找妈妈的一幕,有一次小查尔斯不慎被椅子绊倒重重摔在地上,混身疼痛又看不清周围,让他下意识的哭喊着寻求母亲爱丽莎的帮助,可一旁的母亲并没有飞奔而去帮助小查尔斯,而是在一旁看着查尔斯从无助哭喊到逐渐平静,再运用自身力量重新爬起来。

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他被燃烧的木炭烫伤,一步步摸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走到爱丽莎面前时,说了一句“我也听到你,你就在那儿”让爱丽莎泪崩,爱丽莎再也忍不住紧紧把孩子抱在怀里。

爱丽莎明白,只有让孩子自己体会生活的艰辛,自己学会独立,将来才能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狂风暴雨,在风雨中收获的伤口,都将成为你进步的勋章。

孩子终究会长大,你能护他一时周全,无法护他一世平安,所以不如早日放手,让孩子尽量体验真实的不被美化的人生。

在犹太人的教育中,有这样一句名言:自己的事情一定要亲自去做,哪怕你完成的没有别人好,也要去做。只有一次一次的不好,才能换来以后的完善,如果总是依赖别人,那么你的一生终究将始终与贫困和低声下气为伴。

不让孩子试错的人生,长大后孩子终究还是要犯,而那个时候,代价恐怕不只是皮肉伤害。

亲密有间,保持适度的界限感,哪怕孩子受了伤,那也是胜利的勋章,而这样的关系,才是最好的亲子关系。

结语:给家长也是给孩子

“一个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选择,只有不断地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个人才算活过。相反,假若自己的人生总是被别人选择,那么这个人可以说是白活了。”——武志红

我是小皮育儿经,育婴师,育有3岁女娃一枚,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学习,爱生活,关注我,让我们一起了解更多孕产、育儿、教育知识,一起成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