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这个小镇有三处“国保”,其中一处弥足珍贵

2019-06-22   运城之窗网

说起山西夏县埝掌镇的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人们可能如雷贯耳,那就是东下冯遗址和崔家河遗址。

东下冯遗址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代序列为新石器时期至商代。遗址位于东下冯村东北的青龙河南、北两岸台地上,面积约25万平方米。遗址共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属东下冯类型文化遗存,遗迹有灰坑、房子、墓葬、水井、沟槽、陶窑等。东下冯遗址正处在文献记载的“夏墟”范围,其大致年代又在夏纪年内,对了解晋南地区二里头文化的内涵,探索夏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助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发展以及夏商文化的变迁。

崔家河墓群,属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代为周。位于埝掌镇崔家河村东北部埝掌河与青龙河夹峡的丘陵之上。墓区东接崔家河水库,北接东下冯遗址,西接埝掌河,南接崔家河遗址。墓地面积12.5万平方米。墓葬多为竖穴墓,随葬品以铜鼎、豆、壶为主,还有铜编钟、鉴、匜、罍、石罄、玉、骨圭和铜贝、石贝、骨贝、贝币以及玉饰等。铜器纹饰为云雷纹、蟠螭纹等。根据墓葬结构和随葬器物的形制,墓群时代为东周时期或偏早,墓群对研究东周早期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其实呢,埝掌镇还有一个国保单位,而且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一般来说,全国元代的古建留存较少,所以弥足珍贵。而埝掌镇上冯村就有一处宋代圣母庙,保存有珍贵的元代遗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

上冯村位于埝掌镇前山沿,夏后公路穿村而过,现有土地3460亩,人口1300余口。位于上冯村的圣母庙是山西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宋,元、明、清屡次修葺。现仅存圣母殿与八卦亭(香亭)。庙内保存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碑记三通。

圣母殿

圣母殿始建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砖石基础。四椽栿通檐用三柱,前檐斗栱四铺作单下昂,立柱皆为八棱柱,柱头卷刹明显,有侧角,阑额出头。前檐斗栱四铺作单下昂,昂咀为琴面昂。梁架采用露明造。八楞形脊瓜柱,下设合沓,平梁下设驼峰,平梁与四椽栿之间增置矮柱支撑,各间皆设攀间斗栱。拱眼壁外绘云龙,内绘山水人物图。殿内两山墙壁之上有彩塑及悬塑的琼宫楼阁。

彩塑悬塑

香亭,单檐歇山顶,面宽、进深均三间。顶部覆彩色琉璃瓦,正脊脊刹为彩色三层亭阁,两端施彩色鸱吻。香亭前施抱厦,立柱砍斜明显,连接处设龙形昂头斗拱,抱厦前檐下设三踩斗拱,中部为斜拱,间隔处设鸳鸯拱、单拱,昂头、耍头雕饰龙凤和云图,正面施大小平板枋,大平板枋上雕二龙戏珠图,十分精美。亭内顶部中心为垂莲柱,梁架中心设八边形藻井,藻井内四面八方共施16个五踩斗拱呈圆环状,耍头雕饰龙形,龙首朝向中间垂莲柱。原亭的梁柱有彩绘,如今已几近消失,隐约间还能见到一块块的图案纹绘。

香亭

香亭

木构

木构

木构

木构

木构

关于圣母,在中华文化中有着多重意蕴:君主时代对皇太后的尊称;旧时对孔子 母亲的尊称;古代民间尊称有殊功于民的妇女。至于上冯村的圣母庙奉祀着什么样的神祗,有待进一步考证。据介绍,圣母庙的规模很大,历经战火毁坏,时代变迁,其原有的形制和规模已经很难考证清楚。然而,圣母殿和香亭所展现的木构风华,琉璃华彩,以及恢宏的彩塑及悬塑的琼宫楼阁,无不令人惊叹。尽管,圣母庙已名列国保,但是仍然没有得到切实的科学保护。孤独耸立的珍贵文化遗产以沧桑的倔强和穿透岁月的生命,让我们感知中华文脉的浩荡。

琉璃

琉璃

就个人情感而言,上冯村还是友情的地方。高中时期,有几位至交就是这个村里的。写这篇文章就得到老同学冯国柱的大力支持。我也多次来到过这里。惭愧的是来去匆匆,一直没有关注到珍贵的圣母庙遗存,而且所知甚少。当我以仰望的心态面对这文明遗产的时候,除了敬仰,就是伤痛般的遗憾!什么时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的文明硕果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呢?

我们的黄土地,是广博而丰盈的,我们的文明是黄土地最长情的精神风骨和风景。圣母庙巍巍,风雅古今。

胡春良 文/图并授权(部分图片为刘晓华摄,致谢)

欣赏更多原创运城生活图文,敬请关注本头条号。

责任编辑:马国青

备案编号:运城网信A002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