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党员高应启是天津市西青医院第二批赴鄂抗击新冠肺炎医疗队的带队队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他经历过抗击非典,参加过天津支援汶川地震医疗队,是团队的主心骨。在一线的武汉疫情“战场”,他说,作为医生,若有战,召必至!
抗疫一线的“秘籍”
穿戴着厚厚的防护服,又不熟悉武汉方言,这可能是天津医护人员与武汉患者沟通的最大障碍之一。如何克服这种障碍,高应启自有一套办法。“年纪大的患者一般说当地方言,听不懂普通话。此外,隔离服很厚,会让声音很闷,为了让患者听清楚,我都是一个一个字喊给患者听。”高应启说。
短短几次出入“红区”,高应启对很多患者都熟悉了不少。这种喊话交流的方式,也让患者感觉到亲切。“热情,语速快,嗓门大。”高应启总结武汉人的交流特点。在他看来,互相“喊”话,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样也让病人感觉到医生的开诚布公,快速建立了对医生的信任。
高应启所在的医疗团队分为10组,每组工作4小时左右。4个小时内,看护照料近60个病人,单位时间劳动强度极高,考验着医护人员的身体极限。在工作中,最让医护人员苦恼的问题之一,就是护目镜起雾问题。很多医护人员在上岗前,用洗涤灵、肥皂水或甘油等表面活性剂在镜片上涂上薄薄一层,防止雾化。
高应启则另有一套“秘籍”。在他看来,涂活性剂这种小窍门只能治标不治本。穿戴衣物过多,温度升高是镜片起雾的根本原因。因此,高应启每次上岗前只穿一身秋衣秋裤,外面直接套防护服,以降低温度。记者问他,下班了是不是可以穿戴好衣服回驻地?高应启坦然一笑,说“不用,秋衣外面裹军大衣就好啦。”医术高超严谨、性格洒脱不羁的高应启,为疫情阴霾的医院,增加了一抹色彩。
“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
高应启很忙,约到他采访很难。谈到危险的抗疫一线工作,他总是笑笑说,没什么,这是应该的。天津驰援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医疗队的定点医院在武钢二院。武钢二院是2003年时期抗击SARS的定点医院。SARS结束后,医院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这次疫情期间,十几年的老医院打开重重的门锁重见天日,可以说一切都从零开始。天津医疗队和五十几名患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抗击疫情的。
“一开始,各项工作并没有步入正轨,我们向患者解释,情况会一天比一天好。原以为患者会出现负面情绪,然而大多数都很配合理解,并表示感谢。”这让高应启很受感动。他说,疫情阴霾下,这些平凡朴实的患者,用武汉人的乐观和坚强,同驰援的医疗队一起,向病魔抗争,与疫情“作战”。
采访中高应启一直说,环境不错,挺好的。他不想让任何人担心。他还说,医护人员互相鼓励扶持,还有患者们对我们的信任和家乡人对我们的祝福,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
没有供暖但心有暖流
武汉的冬天阴冷潮湿,没有供暖。医院刚刚启用,医护人员下班时在洗澡过程中,洗到一半就停水了,很多人不得不回驻地去洗澡。
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地派工作组立即修护。刚刚进入宾馆入住,由于宾馆很久没有启用,空调坏掉了,开循环怕感染……大家带的行李又都是医疗物资,并没有足够的衣物御寒,睡觉时把所有衣物裹在身上,只留鼻孔出气。
高应启说,武汉当地部门对他们的照顾无微不至。第二天一早,有关部门就送来了御寒的军大衣、暖水袋。同样,驻地食堂换掉了武汉当地偏辣的菜肴,烹饪符合天津人饮食习惯饭菜。百姓们自发组织捐赠的水果、酸奶源源不断送来,暖流在两座城市、两方人员之间涌动。
高应启的爱人是天津西青区机关干部秦桂玲,她说,这些年高应启一心奔忙在医疗工作第一线,特别是历经了抗击非典等大的战役后,她和孩子早已经习惯了他的忙碌、他在工作中的忘我和拼命。(于爱澍)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bWnKnAB3uTiws8KEcH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