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在与大清王朝英勇抗争的同时,也与外国侵略者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譬如在外交领域,太平天国的态度是明确的、积极的,政策是得当的、切实的。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东王杨秀清是如何终结英国侵略者的不良企图,彰显“国威”的。
一、以柔克刚斗文翰:否决特权,主张平等,彰显“国威”。
1、英国人的目的。太平天国建都南京以后,英国使臣文翰立刻从上海赶来天京,目的是要了解“与官军对抗之革命军所驻之确实地域,及其首领等对于外国人之真实态度”;探明“干涉是否需要及是否得当”。
英国使臣文翰(图像)
文翰到天京前,英国驻上海领事阿尔考给了他一些建议,如“趁中国皇帝还能订条约时,应向他取得干涉的报酬”,以便使“鸦片合法化”等。
1853年5月18日,文翰到达天京后,根据阿尔考的建议,一方面向太平天国表示“中立”;另一方面却向太平天国政府送交了《中英南京条约》的抄本,以探取太平天国对于该不平等条约的态度。
《中英南京条约》(图示)
而且,文翰照会太平天国政府,声称“十年前更订有和约及通商条例,英国和英侨借此得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口岸建筑房屋,携眷居住,并得照纳关税,在内地自由贸易,不受阻挠。……照此办法,十余年来无稍变更。”
这是在明目张胆地要求太平天国,承认英国与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2、杨秀清的态度。作为太平天国负责外交事务的领导者,杨秀清对此毫不含糊。他当即向英国使臣文翰申明:“天下为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彼此之间,既无差别之处,焉有主从之分?”
发表郑重声明的杨秀清(剧照)
这一声明,让文翰碰了一个硬钉子——太平天国不承认“有主从之分”,就是不承认英国人在华享有特权。
至于“条约”本身,杨秀清则根本不予理睬。不过,实际态度上对英国人还是非常友好的,允许英国人自由出入。
而且,明确表示,“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商营业,悉听尊便。”
市场上的英国人(图景)
当然,允许英国人在天京自由出入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协助太平军诛灭清军或经商贸易。
这些明确的态度、主张,柔中有刚。表面上看,很客气;实际上,杨秀清对“不平等条约”等根本问题,则予以坚决、巧妙地拒绝。
3、彰显了“国威”。杨秀清如此的态度,使文翰感到太平天国是一个比他们“一向所想象的还要可怕的团体。”要对付这样一个“团体”,是不能不持慎重态度的。
因此,文翰从天京回到上海后,力主不能马上撕掉“中立”的面纱,主张“在事态更为明朗化以前,参加任何一方都是为时过早的。”
文翰主张不能撕掉中立的面纱(漫画)
而且认为:
“从任何观点上看,中立乃最为切要的办法。因为如果我们援助现在的政府,而最后却是叛党成功了,那我们在中国的地位就极其狼狈了”。
根据上述,我们可以看出,英国侵略者的所谓“中立”,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
他们既然把太平天国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团体”,自然也就认定是难以与之处理好关系的了。这,彰显了太平天国的“国威”!
二、立场鲜明答包令:严厉驳斥,坚决禁烟,凸显气节。
1、包令致书。在文翰无功而返后的1854年6月,英国驻香港总督约翰包令从上海来到南京。
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尤其是东王杨秀清,经过一年多的观察、了解,对英国等外国侵略者一则阴谋帮助清军镇压起义军,同时又诡称“中立”的真面目已经有所认识。
领导者等知悉侵略者的险恶用心(图景)
因此,太平天国对约翰包令的南京之行,一方面暗中提防,一方面明令禁止英国人在南京的活动,同时要求太平天国的人员也不许和英国人接触。
当约翰包令要求拜见东王杨秀清时,被拒绝了。约翰包令只好致书杨秀清,提出了多个问题,并要求杨秀清予以解释。
2、东王责问。几天后,杨秀清写了一个《答英国人三十一条并责问五十条诰谕》。这一“诰谕”全面地表达了太平天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内客观明确。
杨秀清在“诰谕”中申明,太平天国起义是“大兴仁义之师,斩邪留正。”战争的正义方是太平天国,而太平天国对待外国人是“视天下一家,胞与为怀,万国一体,情同手足。”
也就是说,我们太平军对你们外国人的宗旨是这样的,可是,你们外国人是如何对待我们的呢?
声色俱厉的杨秀清(剧照)
为此,杨秀清声色俱厉地责问约翰包令等人:你们都是早就拜上帝耶稣的,你们“是真心帮上帝帮耶稣诛灭妖魔欤,还是帮妖魔叛逆上帝叛逆耶稣?”
这一指责当然不是虚妄之言,而是因为太平天国的领导者看透了侵略者包藏的祸心。
3、切实行动。当英国侵略者要从南京购买煤炭时,杨秀清便断然拒绝,说“天朝之煤而无出贩,贵船自后凡欲贩运煤炭者请免来。”回答得十分干脆,且没有商量的余地。
至于通商,杨秀清则严正地指出,“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天下之内兄弟也,立埠之事侯后方定,害人之物为禁。”
鸦片历来是英国侵略者获利最厚的“商品”。他们梦想从太平天国这里得到贩卖“鸦片的合法化”。
杨秀清的回答,凸显了一个革命者的气节,给了英国侵略当头一棒。“诰谕”是这样说的,太平天国的实际政策也是这样落实的。
在太平天国境内,禁烟的要求是严厉的,“凡吹洋烟者斩杀不留”。因此,在太平天国境内,鸦片市场不景气,“鸦片转运,时时受阻”。
为了鸦片而着急的英国商人(剧照)
因而,英国等外国侵略者一再哀叹,太平天国境内是“呆滞的鸦片市场”,鸦片贸易“连续的不景气”。可见,太平天国的禁烟政策是收到了实际效果的。
综上所述,通过太平天国的东王杨秀清和英国侵略者的两次外交战可知,杨秀清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不分主从”的平等原则;坚持禁烟以维护国家的主权;对不平等条约,不予理睬、认可。
这充分表明了太平天国的国家主权意识,彰显了“国威”;凸显了杨秀清的革命气节。这与大清王朝卖国投降的外交路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主要参考文献:《太平天国初期英国对华政策》、《文翰致弗尔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