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楼的女孩才11岁,我坚决反对“挫折教育”

2021-02-20   媛创课堂刘媛媛

原标题:坠楼的女孩才11岁,我坚决反对“挫折教育”

本文来源:公众号 @ 逆刘而上,作者刘媛媛。

17岁男孩被家长批评后跳桥,发生在2019年

初三男生被母亲扇耳光后跳楼,发生在2020年

11岁女孩坠楼,发生在昨天,小区居民说,孩子跟家长因为作业没写完,起了争执。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怎么都这么玻璃心,我们以前为什么不这样。

对此,我看到最好的解释是:只有长大了的孩子能说“我当年就是这么过来的,现在的孩子真是脆弱啊”。

这都是幸存者偏差

永远停留在过去的孩子们总不能活过来敲键盘说,“我们以前自杀过”吧。

也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缺乏挫折教育了。

其实,他们缺乏的是真正的教育,根本不缺乏挫折。

这代孩子的挫折,不是缺衣少食。

他们缺太多东西了,缺理解,缺快乐,缺活着的意义

01 所谓的挫折教育

自小置身在糟糕的亲密关系中的人,是怎么长大的?

所谓棍棒教育,挫折教育,在多少人的成长过程中留下过烙印?

之前在综艺节目里,杨烁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走在路上,杨烁一句一个命令:衣服拉好,包背好了,所有人都等着你,快点。

小孩子走路有点内八,他就特别凶地一遍遍道:走路不会走吗,脚尖冲前。还走不好?行,那就跑一段路。

儿子就老老实实地执行,不敢提异议。

两人在节目里选房子,儿子选了自己的幸运数字5,杨烁不高兴,因为他想选的数字不是5。

后来5号房子离得好远,杨烁就嘲讽儿子,这是你要选的吧,棒棒的。

有条评论替孩子难过:这个孩子可能从此,再也没有幸运数字了。

一个对孩子总是打压、指责和嘲笑的父母,他的孩子接受到的不是挫折教育,只是挫折

就像一位博主说的,自小的挫折教育,造就了自己不折不扣的悲观主义:凡事都是最坏的打算,凡事都可以退而求其次,不行再退。

过往的人生,已经提早地耗尽了自己的承受力。

这种抗挫折能力,变得“不可再生”。

02 同归于尽的果决

曾经在蛤蟆先生里看到过这样一个比喻。

书里说,大人跟孩子的关系,你这样想就可以了,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外星球上,有两个巨人和一个小孩儿生活在一起,这个小孩儿的生存完全要依靠这两个巨人。

有没有的吃,有没有的穿,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危不危险,全是这两个巨人说了算。

那么如果这两个巨人每天挑剔他,指责他,骂他,不认可他,这个孩子会充满了危险感。

这就是对大人跟孩子关系的一个最好的比喻。

所以很多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有学会两个字,叫做愤怒,他们不敢愤怒。

另外一个极端就是,他成为了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经常发怒。

又或者到了最最最极端的地方,他自杀了

自杀是什么?

知乎答主朱炫在2019年曾经为那个17岁的男孩写过这样一段话,非常精辟。

他说,小孩自杀,有一部分的心理,是报复。

跳下去的一刻,是知道会伤害父母,但是小孩要的,就是伤害父母。

孩子要用自己的命,换父母的痛哭流涕,换父母的输。

这是一种同归于尽的果决。

为什么?

因为他太过于弱小,没有其他方式惩罚父母。

他只有采用这样极端的方式才能看到父母的软弱,才能让父母让步。

还看到一位博主说,一个长期被自信和爱包围的孩子,不会那么容易轻生。

因为不管他遇到了什么事情,都会想到,很多时间里面自己都是被爱和理解的

如果一个孩子想起来的所有,都是绝望,他内心对父母充满的,全是报复的恨,他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告别生命。

这种决然就像卡夫卡在小说里写的,父亲随口骂道“你去死吧”。

儿子立刻应声说“好,我去死”,然后付诸行动。

他轻快地像在说,“好,我去倒垃圾”或“好,我去关门”。

毫无负累,也毫不眷恋。

03 跨越山水的勇敢

最后我想跟你们分享的是,一个关于自我疗愈的故事。

女孩给博主@曲玮玮私信说,自己从小成长在父母的挫折教育之下。

她喜欢口红,父母说她长得不够好看,涂什么都没用;

她喜欢画画,父母说考试考不到年级前三,有什么资格画画;

她喜欢看韩寒的书,父母说喜欢也没用,这个世上有几个人能成为韩寒。

这个女孩儿就变得好自卑好自卑

她的人生转折,来自于一场叛逆。

念大学时,女孩义无反顾地选了中文系,之后又努力考研,去了复旦的创意写作专业

最后她说,自己一直坚持写的小说已经和某家出版公司签约了。

接着,她又用签约的钱给自己报了油画班

她还会买很多的口红和漂亮衣服吧。

写作、画画以及自信的美,她都可以自己给自己了。

对于这个故事,博主是这样形容的:这些看似运气好的人,实则跨越了万水千山,她的好运和光芒,是自己勇敢搏来的。

不该有任何一种爱,是以贬低和打击的方式去体现。

爱本来应该是孩子的翅膀,让他们飞向更远的地方,但是很多孩子被折断了翅膀,只好自己再生出一对

在这个跳楼事件当中,其实我不忍心去苛责父母,父母爱孩子,这点在大多数人身上都是毋庸置疑的。

我也不忍心苛责孩子是个玻璃心,因为小小的他/她,本来就是一块玻璃

只是希望这样的悲剧可以不再发生。

如果一个父母在孩子面前已经强势到,孩子只能用损害自己的生命来表达报复的话,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就已经受到最大的惩罚了。

每晚十点,更新思维干货,成长感悟,还附带晚安电台~来源 l 逆刘而上(ID:yuanyuankao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