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龙
初冬的一天,记者在边杖子镇辛杖子村采访时,亲眼目睹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喜人画卷,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整洁的道路四通八达,一盏盏路灯像哨兵似地矗立在道路两旁,带着喜气的人们忙忙碌碌地往来穿梭着;新颖别致的村民住宅错落有致,既有独门独院的小别墅,又有整齐划一的安居房,两栋建筑华美的移民楼,让80多户移民有了新居;文体广场上,大人们跳着广场舞,孩子们嬉戏玩耍着,乡村振兴带来的美景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天气转冷,却令人内心暖暖的。一位60多岁的老人高兴地对记者说:“近年来,我们村子的变化太大啦,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和城里人相比没啥两样”。
辛杖子村下辖9个村民组,总人口654户2200人,社会总面积1.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400亩,水浇地1400亩。村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08名。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中担当作为,村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该村先后荣获国家级文明村,省“美丽示范村”、“旅游专业村”等诸多殊荣。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俨如一座村庄里的小城市——
要想富,先修路,由于各村民组居住分散,道路大多是土路,遇有雨雪大气,给村民出行和农产品外运带来了极大不便,成了困扰村民的一大愁事,村“两委”班子多方协调,得到了区财政、交通,移民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铺设了郭台子和西山村民组3公里水泥路、硬化三井子和柿子沟村民组路面2.3公里,修巷路柏油路面1.9公里、高速路至敬老院水泥路3.2公里,硬化果树园山路4.5公里。辛东组和柿子沟组之间有一条干河套,每逢大雨天气便洪水泛滥,给村民出行和孩子上学,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在区交通局的帮助下,修建了两座宽8米、长10多米的便民桥和200多延长米的护岸堤坝。为三井子村民组修建了12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使村民们体闲娱乐有了好去处。“近年来,区里很多部门向我村伸出援手,特别是区机关事务管理局,每逢我们遇到难处,局领导和党员干部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献计出力,我们村有了今天的可喜变化,与他们的辛苦付出是分不开的。”村党总支书记孟宪英心怀感激地向记者介绍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辛杖子村大力发展种植业和第三产业,运输、餐饮等服务行业业户日益增多,每家每户都有致富项日,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不甘落伍,有的开饭庄,有的经营门市,精气神一点也不亚于年轻人,一位村民风趣地对记者说:“我们村像一个大家庭,不仅团结和谐,家家户户都比着致富,村干部领导得好,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劲头可足啦!”据了解,辛杖子村“两委”班子始终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于心,实实在在地体现到行动上,时时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深受村民拥戴。为建设环境优美、文明富裕的新农村,该村修建了一条1100多延长米的景观路,在村主路安装太阳能路灯113盏,村民们像城里人一样,夜间再也不用摸黑走路啦。同时,在各自然屯道路两旁栽植了馒头柳,香花槐等花草树木,建环保厕所131座, 实现了村屯绿化、净化、美化。路修好了,虽然有的住在低处,有的住在高处,但是水泥路面峰回路转极其平缓,村民们再也不愁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了。一位中年妇女高兴地告诉记者:“路修好后,儿子就买了滑板车,可高兴啦,晚饭后满街都是人,玩滑板的、踢毽球和打羽毛球的,热闹极了,路好了,邻居们的感情更亲了,我们村真应该叫幸福村!”
为方便村民就医,村班子经研究组建了村卫生室,设置了治疗、输液等诊室,聘用了医生和护士,为本村和邻村群众解决了就医看病难题。如今,村民们已不再满足“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传统单一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成了村民们新的追求。每逢重大节日和农闲时节,村民们都自编自演文艺节日,欢庆的锣鼓声和幸福的歌声不时地飞出村外,贴近生活的演出展现了满满的正能量,有效遏制了封建迷信等歪风邪气,提高了村民的文化品位和整体素质,邻里、家庭关系更加和睦和谐,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采访结束时,记者依然意犹未尽,深深地被辛杖子村通过实施乡村战略的变化感动着,真切地感受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带来的浓浓暖意,清晰地看到了党员干部带领群众阔步小康的娇健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