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因地处太行山以东而得名,位于华东地区、黄河下游,濒临渤海、黄海,是我国历史文化底蕴最深厚的省份之一,不仅是儒家文化的诞生地,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春秋战国分属齐鲁两国,因此又被称为“齐鲁大地”,简称“鲁”。
山东最早为地理名词,金代设山东东、西路(路相当于省),此为山东作为政区名之始,明初山东正式设省。现在,山东省共有十六地级市,此为建国后经过复杂政区行政演变形成。新中国成立时,山东省不仅政区与今差别很大,辖区也有很大区别,当时山东最早的省辖市(地级市)有四个,其中之一还是今属江苏的徐州市,1952年平原省撤销,江苏省复设后才基本形成今省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省县之间曾长期存在“专区”“地区”这一级别行政区,“专区”“地区”名义上为省政府派出机构,是事实上的地级行政区。由于我国城市化率当时较低,城市一般都很小,省辖市、专辖市等辖区一般都仅为城区范围,由“专区”辖县。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迅速发展,1983年开始广泛施行“市管县”体制,“地区”纷纷撤销建市。
山东是我国经济大省,撤地设市步伐也较快,1982年底有五省辖市九地区,1983年就有济宁地区、烟台地区、潍坊地区这三个地区撤销设市,到1999年底山东有十五地级市,地区仅有滨州地区、菏泽地区两个,山东省设立最晚的两个地级市就是零零后滨州市、菏泽市。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地处鲁北平原,现为山东省地级市,由建国初惠民专区演变而来。新中国成立时,山东省行政区划层级较多,较为混乱,今滨州市域为渤海行政区所辖,分属垦利、清河、泺北三个专区,其中惠民县为渤海行政区驻地。1950年,山东省渤海、胶东、鲁中南三大行政区撤销并重设十个专区,惠民专区就为其一,今滨州市除了邹平外均为惠民专区所辖。
1958年滨县撤销并入惠民县,惠民专区专署由惠民县城迁驻原滨县北镇(今滨州市区)。此后,除了1958年至1961年惠民专区并入淄博市外,北镇一直为惠民专区、惠民地区、滨州地区专署驻地。其中,滨县1961年恢复建制,但专区仍称惠民专区。1980年滨县北镇及近郊设县级滨州市,1987年滨县并入滨州市,1992年惠民地区改称滨州地区。2000年6月10日,滨州地区、县级滨州市撤销设地级滨州市、滨州市滨城区,滨州市辖滨城区及邹平、沾化、惠民、博兴、阳信、无棣等一区六县。
菏泽市地处鲁西南鲁苏皖豫四省交界处,历史底蕴深厚,曾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曾有曹州、济阴等古称,现为山东省地级市。新中国成立时,菏泽市域分属平原省菏泽专区、湖西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后除东明县(1963年划归山东菏泽专区)划归河南外均划归山东省,1953年湖西专区撤销,辖县并入菏泽专区,今市域基本形成。
菏泽建制较为稳点,但辖区整体呈减小趋势,更是曾于1958年至1959年一年间撤销并入济宁专区。1983年菏泽县改为县级菏泽市,1989年梁山县划归济宁市后形成今菏泽市域。2000年6月23日,菏泽地区、县级菏泽市撤销设地级菏泽市、菏泽市牡丹区,菏泽市辖牡丹区及东明、定陶、曹县、成武、单县、巨野、郓城、鄄城等一区八县。